投稿tougao.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标题:
学术期刊评价的学术性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6-5-11 13:08
标题:
学术期刊评价的学术性
学术期刊评价的学术性
2016年04月15日 13: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评价通讯》 作者:杨生平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与一般期刊不同,学术期刊是以刊发学术性论文为主的刊物,它承载着繁荣学术与推动期刊发展的双重功能。公允说,近些年来随着学术刊物的不断创新与改进特别是核心期刊评价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它对我国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由此我国产生了一大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随之我国也跨入了学术成果数量大国行列。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重数量轻质量(重定量轻定性)和顶尖学术成果不足等问题,学术期刊的期刊发展功能渐渐取代并超越学术发展功能。
其实,按目前国际惯例,核心期刊评定初衷本有两个:一是为图书情报机构收藏期刊提供参考,二是为读者选择、阅读期刊文献提供路径。虽说核心期刊的评定方法对推动学术繁荣也是十分有益的,但这种只通过引用率、转载率等量化方法还不足以衡量与评定学术成果的真正学术价值。由于目前学术期刊对我国学术繁荣与学术成果的评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学术期刊之外,学术著作也是学术成果承载的重要方式。但近些年来,学术著作的地位有所下降,而学术期刊的作用则不断上升),因此,科学推动学术期刊的发展特别是研制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学术期刊实现双重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术期刊要很好地发挥学术繁荣与学术成果评定作用,就必须正确理解学术期刊肩负的学术使命。
一、学术期刊学术的学理性
英文学术一词“academic”,原指知识的累积,现指系统专门的科学研究,它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学术最重要特征是以特定学科学理化的方法对事物及其规律的研究,它本身就蕴涵着一定学术机理。学术研究不同于经验研究,也不同于政策研究以及一般性理论分析,它是对特定对象的学科化研究。
就一门学科而言,它的存在大概要有三个因素,即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范畴体系。只有当一门学科有了专门的研究范畴,并且这些研究范畴已形成一个体系,才能说这是一门成熟的学科。而无论是范畴还是范畴体系,都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除了一般逻辑性特征之外还有自身独特的学术机理。理解并能运用这些学术机理,是进入一个学科的门槛;而创新性发展范畴或范畴体系,则意味着推进了一个学科的发展。由于学术研究是艰辛的,学术进步往往是以渐进式发展表现出来,这就给评定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带来了一定困难。但不管如何,同行专家的认可与评定无疑是重要标准。同行专家的评定可通过引用率与转载率等形式表现出来,但更应该通过科学的学术综述以及高层次的获奖等形式表现出来。要推动学术期刊学术性发展,就要高度重视高质量的学科综述,跟踪研究国际学术前沿动态,并开展必要的学术争鸣。
二、学术期刊学术的现实性
凡人文社会科学都是对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反映,因此是否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并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就成为衡量人文社会科学正确发展的重要标准。当然,要精确把握这一标准并把它量化为可操作性指标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过从国家理论发展(即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本类或他类学科的影响入手还是可以做好这一工作的。一种学术成果如果对国家理论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对推动某一具体特别是重大实际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就是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当然对本类学科的发展产生影响自然也是学术价值的重要表现。在此,对他类学科产生影响对评价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有着不可轻视的地位。一般来说,同类学科的学术成果一般不太容易被同类学科学者关注(除非是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而他类学科一旦引用至少证明它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与学术价值。当然,人文社会科学具有自身的复杂性,不好一概而论。
就基础理论研究而言,可以更多从理论影响与对学科发展角度量化指标,而对应用理论研究而言,可更多侧重于从对社会发展影响量化指标,应提高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的学术成果的学术影响力。谈到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影响,不得不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政治标准。任何人文社会科学都要体现并反映特定社会政治状况,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影响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政治”中介来实现的。因此,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衡量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准。
但人文社会科学的政治性把握也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把基础理论的政治性把握与应用理论的政治性把握区别开来。一般来说,应用理论的政治性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因为它毕竟跟明显的现实诉求有关,而基础性理论的政治性则显得比较复杂。对于基础理论的政治性需要通过跟踪其渐进式的影响逐步把握并解决。因为,任何基础理论一旦形成后就不可能是束之高阁的东西,它必然会被应用于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而一旦如此,其政治性走向就会渐渐清晰。当然也不能因某种基础理论与某类具体问题产生关联就轻率断定其政治性质,毕竟某种抽象的基础理论会跟不同类型的具体现实相结合并产生不同的现实效果。
另外,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政治方向的断定与坚持也要考虑到其中的复杂性。一般来说,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科学)的政治性有时不是通过明显的政治诉求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其学理性包装而表现出的某种愿望与倾向。正像英国学者乔治·拉伦在《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中所说,意识形态是“那些为我们表现、阐释、理解和意会社会存在的某个方面提供框架的意象、概念和前提”,“为它们的主体(个人或群体)构建出身份和知识的位置,使他们得以‘表达’意识形态真理”。因此,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政治性必须进行仔细研究,认真甄别,切勿搞一刀切,更不能用一般政治方式去解决学术政治问题;学术政治问题应该通过设立底线、正确引导和开展争鸣的方式来解决。
三、学术期刊学术的知识性
学术是通过学理性建构起来的东西,在正常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尝试创新不同学理性东西是学科繁荣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开展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鸣,学科学术才能健康发展。
有学理并不等于它就是正确的知识,正确的知识必须是经过历史检验与众多同行专家认可的知识。可以说,学科发展与学术繁荣就是为了获得更多正确知识。要想验证学术成果的知识性,仍然需要建设合理的专家队伍与评价标准。在专家队伍中可以考虑这样两支队伍:一是包括国内外同行专家在内的学术专家队伍,二是大众评审队伍。就学术专家队伍而言,光考虑专家的学术地位还是不够的,同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流派(特别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流派)。人文社会科学形成不同流派与不同观点是很正常的,关键是不能让学术权力只掌握在一种流派或一种观点的专家人员手中。
学术发展与学术繁荣需要专家,更需要宽松的环境,学术发展必须抵制学术霸权。虽然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学术知识大众很难轻易评判,但应该力争形成这种氛围与导向。在此,可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对于被重要网站转载、点击率高的学术文章,应考虑进入学术期刊评定的影响因子因素之中。另外,如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所说,知识有两种:一是科学知识,二是叙事知识。科学知识自然是指按目前科学标准可证明的知识,而叙事知识则是不被科学证明、可一直为一个民族坚持并保留的知识——一个民族与国家的人文传统。
中国的社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科学与人文双重标准,建设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的知识体系。但并不是有所叙事知识都是有价值的,只有那些经久不衰并保证民族生生不息的叙事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叙事知识。因此,对我国人文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必须确定可操作的检验标准。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欢迎光临 投稿tougao.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http://touga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