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tougao.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标题: 朱元璋:把大明帝国的首都设在老家凤阳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7-6-10 17:48
标题: 朱元璋:把大明帝国的首都设在老家凤阳

洪武元年,大明开国,一开始定都于南京。然而不久之后,朱元璋就提出一个令大臣们十分震惊的计划:要把大明帝国的首都设在老家凤阳。

朱元璋的老家凤阳,是一个灾害频发之地。淮河是一条有名的害河。竺可祯教授曾根据大量史料,整理出上自成汤,下迄光绪各朝代、各地区的水旱灾害年数,发现淮河流域是我国旱涝灾害发生最多的地区之一。据河南省历代旱涝等水文气候史料统计,自公元620年至1949年的1330年间,仅豫东一地发生旱灾的年数为453次,涝灾年数为448次。俗话说的“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县,平均每四年就要发生一次较为严重的旱涝灾害。

象每个农民一样,朱元璋有着强烈乡土观念。朱元璋对家乡的情感非常深厚。他手下的功臣,绝大部分都是自己的老乡。他就是凤阳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一棵植物。在戎马倥偬之中,他时刻感受着人性的冷酷,但是一旦回到这贫瘠的故乡,他马上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熨贴,那么踏实。故乡那熟悉的一草一木和乡亲们对他的真挚情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自然“子宫”,让他在这里感觉最安全、最舒服。登基之后,他觉得哪个地方也没有老家好,越来越想念淮河南岸的那个小村。史书说,“圣心思念帝乡,欲久居凤阳”。

开国前后,关于新帝国的首都,君臣们进行过多次讨论。朱元璋对南京不太满意,因为南京在全国的位置偏于东南,所以大臣们先后提出过长安、洛阳、开封和北平等几种方案。这四座城池都是历史名城巨镇,各有优势,当得起首都之任:“或言关中(指长安)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旧京,漕运方便;又或言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者”。

没想到朱元璋却提出,要在凤阳建设中都。他说,南京“去中原颇远,控制(北方)良难”。而“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高皇帝御制文集》卷十七,中都告祭天地祝文)。凤阳则离中原很近,而且“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实录》卷四五),以之作为中都,可以补救定都南京的不足。

除了淮西籍的功臣们赞同外,其他大臣们都面面相觑。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乡僻壤小地方定为首都,这实在有点太匪夷所思了吧?凤阳经济落后,又“平旷无险可守”,没有大山大河,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是合适的定都之地。性格鲠直的刘基直接对定都凤阳表示反对,说:“中都曼衍,非天子居也。”

然而朱元璋听不进去。大家也就罢了。他们深知他说一不二的性格,主子定了的事情,除了服从,还有什么选择呢?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罗列论证了那么多,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圣心思念帝乡,欲久居凤阳”。

于是洪武二年(1369)九月,朱元璋正式下诏在临濠营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在朱元璋的设想中,自己的故乡将成为未来的正式首都,南京将降为陪都。农民虽然生活节俭,但修宅院总是不惜血本。同样,朱元璋一贯做事节俭,这一次却不惜血本,他要倾全国之力,高标准严要求,要把中都建造成万年不易的金汤之地。所以中都从设计之初就务求雄壮华丽,他要求选取最好的材料,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经过百万民工六年日夜不停的建设,一座座雄伟的宫阙相继拔地而起。朱元璋的要求在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考古学家后来在中都遗址中发现,中都残存石构件的数量、品种、质量都远超过元大都。大殿蟠龙石础每块都是2.7米左右见方、面积超过7平方米的庞然大物,其气派远胜过历代首都。后来明成祖修建北京城,金銮殿上的石础体量只有中都的三分之一。现在中都石构部件的所有外露部分,全都精雕细刻,花费了巨量人工。历史上一直默默无闻的小城凤阳一时成了明帝国最大的城市。这座巨大的城市有里外三道城垣,三城相套,布局奢侈宏阔。宫城(大内)城垣“周六里”,“高三丈九尺五寸,女墙高五尺九寸五分,共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皇城周长“十有四里”,砖石修垒,“高二丈”。最外面的中都城城垣“周五十里零四百四十三步”,用土夯筑,“丈高三”(当为“高三丈”) ,气势极为雄伟。为了使这座城池垂之万世,朱元璋还要求在城墙关键部位灌注熔化的铁水。比如“城河坝砖脚五尺,以生铁熔灌之。”(《实录》卷八三)

洪武八年,工程基本完竣,朱元璋又一次亲临凤阳,验收工程质量,“验功赏劳”。然而在参观完这座耗尽了全国物力的雄伟新都之后,朱元璋却又做出了一个让全国惊掉下巴的重大决定:废弃中都!

原来,在这次验收中,朱元璋听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因为劳动太苦,又不给工钱,那些被迫调来兴工的匠人心怀不满,实施了“厌胜法”,也就是我们说的“下镇物”,在宫殿的一些关键部位,埋下了咒符、泥人、木人、弓箭、剪刀、纸人等东西,据说这样将给居住者带来恶运。建筑已经完成,要想清理出这些镇物,十分困难。

《明史》卷一三八对这件事是这样记载的:“时造凤阳宫殿,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斗殿脊者。太师李善长奏诸工匠有厌镇法。”也就是说,在验收工程的时候,朱元璋坐在新修成的宫殿中,却隐隐约约听到似乎有人在殿脊上拿着刀枪打仗。他询问怎么回事,李善长奏报说,有人对这座宫殿“下了镇物”。

朱元璋的反应是我们可以想见的。明史说他“将尽杀之”,也就是把修造宫殿的所有几千名工匠全部杀掉。工部尚书薜祥冒死进言,说只有木匠才能下镇物,铁匠和石匠没有责任,“活者千数”,一句求情,救活了一千多人。

就因为这一件偶发之事,导致了小城凤阳一时成了明帝国最大的城市。今天看来不可思议,在大明王朝却是天经地义:天下者,帝王之天下也。他的意志,是国土内唯一的意志。难道你以他会为了珍惜一百万工匠六年的劳动,而生活在将造成自己心理障碍的建筑中吗?

朱元璋衣锦还乡当皇帝的计划因此而落空。要不然,淮河南岸那个“十年倒有九年荒”的贫瘠小村,就真的成了大明王朝的首都。




欢迎光临 投稿tougao.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http://touga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