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tougao.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标题:
科学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很重要的一环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23-3-24 22:26
标题:
科学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很重要的一环
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很重要的一环,但是我们需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叫做科学哲学,一个叫做科学的哲学。科学的哲学,原本是用来区别于黑格尔式的哲学,黑格尔式的哲学的特点就是用辩证法把天上地下全部囊括进来,而科学的哲学力图消除辩证法,且以实证的方式。
科学哲学是用现代分析哲学的方法来分析知识现象的哲学,因此他是知识论的一环,他要通过知识的角度来反思现代科学。
科学哲学有多个流派,最著名的是逻辑实证主义,后来又有否证主义、自然主义、科学实在论等等。
1、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也就是所谓的维也纳学派,代表人物是石里克、赖辛巴赫、艾耶尔和卡尔纳普。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知识问题归根到底是语言问题,这一点是建立在维特根斯坦的本体论思想上,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和世界具有同构性,语言-世界,命题-事实,基本命题-事态。所以我们通过考察语言,也就考察了世界
而逻辑实证主义仅仅相信知识有两种命题,一种是分析命题,一种是综合命题。数学和逻辑学是分析命题,而自然科学等经验科学是综合命题。也就是说他否定了康德所说的先天综合判断,这或许是基于误解了康德的基础上。康德并不否认经验的更迭,也不否认具体的经验定律需要基于经验观察上,具体的原因和结果都是可变的,但是原因和结果这个因果律是先天的。
根据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要么通过矛盾律能够用来判断真假,这是分析判断用来判断真假的方法。要么通过经验验证,这是综合命题的判断真假的方式。综合判断的意义由命题的内容决定。
通过这种知识的二分论,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形而上学既不是分析判断,也不是综合判断,所以是无意义的。所谓无意义的意味着他无从被经验检验,他是冒充知识的“命题”。
而当他们进一步考察命题的时候,他们提出了两个问题
其一、语言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其二、有意义的命题的表达式是什么?
前者是内容问题,后者是语言形式问题。他们相信,有意义的表达式才能够表达有意义的命题,而无意义的命题就其表达式而言,就是无意义的。命题表达式能够有意义地表达一个语句的条件称之为语义规则。
换言之,这里出现了两个结论
其一、语言的逻辑形式决定了语言是否有意义
其二、语言的具体意义由内容决定
这里的逻辑形式,不是指语言的语法形式(尤其不是主谓形式),而摹状词理论便是说明这一点。比如说飞马会飞,这在形式逻辑是正确的,但是在摹状词的分析下,这是错误的。
对于他们而言,他们认为从逻辑语义说的角度看,有意义的表达式合乎逻辑语法。他们相信,语词的意义就是他的证实方法,这里的证实不是指经验证实,而是逻辑上的证实,即使是经验命题,他也必须在逻辑上具有可证实性。换言之,无论什么命题,必须在逻辑上具有可证实性。
那么,什么叫做逻辑上的可证实性呢?石里克运用实指定义进行解释,
如果我们问一个语词是否有意义,就要把这个语词放在一个句子中,然后从这个句子推论出其他句子,这个推论一直到达不能再推论的句子。且这个句子是一个合法的观察语句。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其一、语词必须放在语句中才能被辨认(这是自弗雷格以来的分析哲学的传统)
其二、有意义的语句能够逻辑地推到至少一个观察语句(也就是可被经验的经验性陈述)
其三、观察语句是一个合法的观察语句集合
所谓观察的语句,就是在我们进行经验观察的时候的描述语句,这个描述的语句是科学的基石。为什么这个句式的集合为什么是合法的,无需逻辑上和认识论上的理由,而是我们健全的语言所具有的一种规则和能力。
这和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有关,一个命题集合可以拆分为各个命题,而各个命题又可以分为基本命题,这些基本命题必须是与合法的观察语句。
换言之,我们可以看到,逻辑实证主义虽然拒斥形而上学,实际上自己也是有本体论的基础,只不过这个本体论基础是建立在语言的合理性信念。这个信念来源于我们惯常使用语言规则的有效性作为基础。这样一来,其实仔细剖析你会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
因为科学的真理性是什么?是有效性?那么有效性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建立在我们惯常使用语言的有效性?显然这是自我循环论证,所以逻辑实证主义实际上基础薄弱,所以为什么后来迅速衰落就在此处了。
逻辑实证主义的语义学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其一、把有意义的语言的纯形式特性看成是意义理论的核心
其二、追求纯粹形式要求最大程度地满足经验论要求
而对于语义规则的研究,在逻辑实证主义内部有着严重的分歧,主要的分歧就是现象主义还是构造主义。现象主义和构造主义都关注科学知识的规范性根据,只不过对于科学到底立足于哪里,也就是说科学之所以成立的基石,两者有所分歧。
一部分逻辑实证主义者相信,一切语词和语句的含义要求向观察语句观察,也就是说语句必须切合经验事实,这就是现象主义。比如说“花是红的”这个命题对不对呢?看一下花是不是红的。
另一部分人认为,现象主义不可取,为什么呢?因为万一这个科学家是色盲呢?他就把红色看成绿色,然后发现命题不对,岂不是贻笑大方吗?所以这种经验观察免不了他的主观性,所以要找寻更加客观的方法。
这就形成了构造主义,构造主义要求一切经验科学的命题符合形式语义学本身的要求,语句的经验内涵本身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决定语言中有意义的语义规则最重要。也就是认为只要语句符合了这个语义规则,则他就是知识(其实有点类似于唯理论者相信符合形式逻辑就是知识一样,后来被康德批驳了)
一方面哲学要求找到这样的逻辑规范,另一方面运用这样的逻辑规范再去重构科学理论的表述框架,也就是人工语言。
通过这种人工语言就可以回避掉经验观察所带来的主观性,但是很可惜他们终其一生也没有构建起来。
总之,逻辑主义者相信,一个理论语词的意义标准与她是否能够归约为经验观察的陈述有着很深的关系。但是这个说法经不起现代科学的发展,大量的科学术语,根本没有经验现象与之对应,或者说在当前条件下,你找不到经验事实与之对应。
相反,理论的核心观念跟经验无关,而是与这个理论体系的自身逻辑关系有关,于是逻辑实证主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调整自身的理论。
他认为,即使一个语句或语词无法立即用于经验现象的描述的话,那么他也必须在描述经验事实的逻辑环节中起到恰当的作用。
在西方的哲学思考之中,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规则是公理系统,公理是由逻辑和数学规则构成的,这里的逻辑和数学规则,是经验论语言中存在的类似的命题形式。公理之下有公社,公社是一个理论体系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和定律,他对于底层命题的意义有约束作用。公社承上启下,形成了整个逻辑的自洽性,比如说万有引力就是公社,在牛顿力学中,维持着牛顿力学的自洽性,不允许任何命题与之矛盾。
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两点
1、理论概念在整个逻辑系统之中,起到什么作用?
2、理论概念的有意义性、可证实性、真理性对于知识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什么样的陈述才能满足认识论要求。
前面说到构造主义想要搞出一套人工语言,通过这套人工语言可以为所有的科学提供一套标准化的规范化的形式语言,这种语言是一种经验论语言。包括两个重要部分
其一、把所有观察陈述规范为记录语言
其二、把整个语言表达为一种物理语言
以物理语言作为统一科学的标准,这里的物理语言,不是说专给物理学的语言,只不过他认为经验观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素,为了消除这些因素,要使得观察陈述具有可验证性和可公度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确立标准,这个标准就是记录命题,命题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对象合陈述的事件。
把这一切东西包含在内的有效的陈述就是记录语句,比如说XX先生在地点Y和时间T之中,观察到是如此这般的。
物理语言就是这样的规范化的规范语言,其中包括基本的物理学量纲、逻辑和数学规则,少数公社和有意义地联结成为记录语句的语义规则。
物理语言就是给予经验科学以一套普遍的、规范化的、形式化的表述框架,通过这个表述框架,力图消除形而上学带来的超验性和经验带来的主观性。
研究这样的语义规则的体系就是形式语义学的根本任务,目的就在于把一切经验科学使之达成规范化表述。
2、证伪主义
证伪主义是卡尔波普尔所提出的理论,这套理论不仅能够应用于科学,还能够应用于社会,他认为没有什么乌托邦,只有不断被修正的社会。波普尔的学生都成为科学哲学的学者,比如说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
证伪主义,又可以称之为否证主义。否证和证伪是两种翻译,但是并不代表两者可以等同,要了解波普尔的出发点,就必须回溯到上面逻辑实证主义的说明。
1、前面说过,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语义的意义来源于可证实性,意义就是证实的方法,即逻辑上具有可证实性。但是波普尔对证实没有什么兴趣
2、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证实非常重视逻辑。离开了逻辑,他们都不知道干什么,但是波普尔认为,证实是虚妄的,一万只天鹅是白的,也无法导出所有天鹅都是白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叫做逻辑?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之中,逻辑叫做必然的导出。可是上面那个是或然性,不具有必然性。
3、逻辑实证主义认为,证实是指命题得到了经验上的支持,而证伪表明经验上对一个命题证实为假,而波普尔用否证,意义在于拒斥某个命题,或者说自觉地承认是错误的。
4、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科学史积累真理,而波普尔认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反驳。反驳不在于他是不是真理,而在于取舍。
如果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波普尔的否证法,我们首先要深刻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去理解“适应”一词的含义。所以后来历史主义就开始走向一种相对主义,不是没有逻辑上的必然的。
为了寻求否证法的合理性,波普尔找到了试错法。试错法真正的含义不是如同字面上所言,而是四个字“自然选择”,这个自然选择实际上就是他的真正内涵。生物在试探的时候,成功了,便把模式保存下来。如果失败了,就进行新的尝试。
试错法在人身上,就是可以主动地适应环境,可以自觉地修正错误。人会主动地修正错误,从而放弃错误的坚持,科学家的行为是理性的,就在于科学追求否证,而不是墨守成规。
整个过程,可以用四个字表述,叫做猜想-反驳,猜测表明了科学理论都是假说,作出猜测后,就要谋求对于猜测的反驳,反驳成功了,就继续猜测,然后周而复始。实际上这套模式就是自然选择的模式,即基因突变,然后由自然进行选择,然后再突变,再选择。可见,达尔文的思想对于波普尔的影响极深。
而他认为社会也应该如此,只有不断地敢于纠正错误,才是合理的。不要妄想有一个永远伟大正确的政府。
而猜想-反驳,更加细化的表达就是P1-TT-EE-P2,也就是出现问题,然后猜测,然后反驳,然后又出现问题。
波普尔不从经验出发,不从理论出发,而是从问题出发,可以看出他的一种反形而上学的特征。
面对问题,科学家首先要做的是给出假设,也就是猜想。这个可能是由于爱因斯坦所带来的革命,爱因斯坦的理论出发不是由于实验,而是来源于他猜想如果速度达到光速的状态下,运动是怎么样?这是一种纯粹的思维游戏。其实当年哥白尼的日心说也是这种方式,日心说的出现也是哥白尼觉得托勒密的理论太繁琐了,所以猜想如果太阳是中心会怎么样。
总之解释现象必须依赖于假说,然而我们的假说设置,应该是逐步地更全面地解释现象。有了假说,就需要反驳。波普尔一改实证主义的看法,认为检验的目的在于反驳理论。理论经受住反驳,这才是好理论。理论迟早会被反驳的。
但是,如果让我们去评述这套猜想反驳的机制,我们发现有所不足。要知道,西方哲学或者说西方科学是建立在欧式几何的公理系统上,而公理系统是提出假设,然后对此进行逻辑证明。而波普尔似乎对证明这一环没有深究。
在说明了科学知识的产生以后,他又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三个世界,不是说有三个世界。而是把世界分为三种实在
1、第一世界,即物理的世界,心外的世界
2、第二世界,即精神的世界,即精神世界
3、第三世界,即客观精神的世界,即精神活动造就出来的文化世界,包括语言、故事、艺术等等
他认为,精神世界和知识世界是可以离开物理世界而存在,这里的独立存在,意味着他有着一种相对独立性。他通过三个世界力图解决身心二元论问题。
他认为,我们陷于这个问题,原因就在于,我们一直认为主体、自我、心灵都是某种实体,而他认为,我们的思维是被语言所限定的。
并且他也给予了知识的世界以独立性和自主性,他认为第三世界的内容是自主发展的,我们无法随心所欲地改变知识的内容,而是按照知识本来的发展逻辑进行的。
比如说,出现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是客观的,他是内在于牛顿力学上,爱因斯坦才有可能将其进行创新表达。
我们需要理解知识的发展,观察知识自主发展的表象。
因此他认为,知识的存在是客观的,知识的发展逻辑是客观的,那么知识的发展逻辑,或者说知识的发展趋向是什么呢?传统的实证主义者认为,随着知识的积累,我们就能逐步接近真理,每一次科学理论的发展,都会使得理论覆盖的事实领域不断扩大,从而使得积累的真命题增加,理论形式更简单。
而卡尔波普尔的思想,实际上就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但是它忽视了一点,就是达尔文的思想之中是没有趋向的,他是一个随机的过程中。但是波普尔或许是受到了“进化”一词的影响,认为假说在严格的竞争中,只有优胜者才会被保留下来,那么这里就内涵了发展趋向问题。
波普尔于是提出了可证伪度,他认为如果理论能够覆盖更大的事实领域,那么理论就更有可能被证伪,可证伪度仅仅是逻辑上的,未必是事实的,可证伪度体现为事实领域更大,理论更简单。科学的可证伪度的增大方向意味着科学逼近真理。
他认为,科学虽然都是假说,但是通过否证,也就把错误的理论淘汰掉,留下来的就是接近真理的理论。可见,波普尔受到“进化”一词的影响太深了,从而百密一疏。
最后,我们深思一下,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确实初看耳目一新,但是仔细观察,实际上大有问题
他至少有这么几个问题
1、证伪算不算知识?他只是说科学知识应该满足可证伪性,但是证伪实际上是一种怀疑论者的立场,同样在他的表述中,似乎缺少了逻辑证明这一正向反馈系统,他只是一味地说可证伪性。他丝毫没有估计到,一个概念是只有在一个概念体系下才有意义,面对一个与理论不符的经验事实,实际上不会有人认为理论是错的。而首先否定的是这个经验事实。因此仅凭证伪,不足以给予知识以标准。并且由于概念不能脱离概念体系,因此概念不能被经验事实所证伪,只有把这个理论的核心证伪,才能说理论被证伪了。
2、可证伪性的出发点似乎是可疑的。证伪主义的出发点是认为,个别导不出一般,没错,在逻辑上确实如此。但是可证伪性必须立足于普遍性上。比如说有个人观察到了一个事实,然后就宣称某个理论被证伪了,行不行呢?显然不行,除非所有人在给定的条件下都观察到同样的经验事实才有可能。换言之,这个“可证伪性”必须内含着“所有人”这个普遍性。换言之,你可以经验事实是个别的,但是展现出经验事实必须是普遍(即给定相关的条件,这个现象普遍地出现)且对于观察者必须是普遍的(也就是所有人(包括历史上的人和空间上共在的人)在给定的条件下,都有可能见到经验条件)。
由此可见,个别导不出普遍,但是个别要成立,首先要成立在他可以被普遍化的基础上。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个别才是有意义的。因此一味地说个别导不出普遍,没有意义。而波普尔没有对于普遍(哪怕是相对的普遍)给出说明。
3、历史主义
历史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学派,他的开创者是托马斯库恩,最著名的理论就是范式理论。库恩既不同意逻辑实证主义也不同意波普尔,他认为科学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单纯逻辑的物体,而是包含着逻辑之外的社会历史的背景的。
这就是范式理论,他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不断交替的过程,在常规科学的时期,科学呈现出稳态局面,在科学革命的情况下,呈现出危机和解决危机的状态。这里的核心就是范式,什么是范式呢?
范式有两个方面的理论因素
1、信仰的部分,涉及到的是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比如说存在什么实体?这些实体的类型是什么?实体依靠什么规律运动变化?这些规律是决定论还是统计学的?是有机还是机械的?这是科学的底层逻辑。这些东西属于形而上学的问题
2、科学取得成功的一些惯例。这些惯例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也可以用于解题的标准,无需审查就可以直接利用。这样的东西有模型、符号概括和范例,比如说牛顿力学看待事物的出发点首先把事物看作一种独立的实体。
库恩把科学的常态发展叫做常规科学,常规科学的基本存在方式是解疑难。解疑难是指向经验的,是指向自然界的现象的,成功的解答疑难并不使得理论更加完美,而是能够成功地解释自然界的现象。通过解疑难,使得现象符合预定的范式解释,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在范式之内打转,于是在解答疑难,生出疑难,又解答疑难的周而复始的循环着。
那么,什么是科学革命呢?常规科学是从事解答疑难的活动,常规科学的目的是把一切已知和未知的现象都作出符合范式预期的解释。比如说从牛顿力学的建立到爱因斯坦时代的来临,一切都遵循牛顿力学,即使不符合牛顿力学,也必须强行用牛顿力学去解释。
但是随着出现疑难越来越多,使得传统的解释失效,这就是反常。对于反常,科学家既可以弃之不顾,但是随着疑难的继续增多,使得常规科学难以继续下去。于是从反常转向了危机,早危机时刻,科学家进行的是无用的形而上学争论,背离范式,范式开始走向解体。于是有一个新的理论,产生了新的范式,这个时候,科学家集合在这个范式下再开展研究。这个新旧交替就是范式更替
科学革命的发生主要是为了继续解释自然,但是前后两个范式不存在孰优孰劣的标准,他称之为范式的不可通约性,这种观点具有一种相对主义的思想,其实看看前面的波普尔不难理解,因为波普尔运用的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那么“适”之中没有好坏之分。
这种态度带来几个重要的结果
1、库恩确立了不同文化和知识系统之间的类型论,每个范式不存在谁不谁好
2、科学发展之中的革命意义的变革不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而是参杂着非理性和社会历史因素
3、历史没有可比较标准,因此范式都是自标准的,所以科学家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假象,其实都是自说自话
4、历史不存在进步,但是会有进步的观念。范式更迭不存在理性的标准,但是科学家却坚信科学发展是进步的,而换了范式就杜绝了无休止的形而上学的争端,科学家认为科学赢了。
可见,历史主义的观点充满了相对主义和非理性的因素,下面的费耶阿本德更是将其发挥到极致。
费耶阿本德认为,任何理论都是自标准的,也就是说任何理论都有存在的意义,排斥任何其他理论的见解都是科学沙文主义,他倡导科学上的无政府主义和多元论。
他反对科学的霸权主义,倡导多元论,讨厌科学高高在上指手画脚。
首先,在知识增长上,他强调尊重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来增长知识,甚至是疯子的奇思怪想。他的口号就是什么都行,只要能够增长知识。
其次,在方法增多上,任何方法都有理论支撑,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既然理论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还是什么都行。并且他还反对方法,就是说不要僵化地认识,科学家相信归纳法可以增加知识,他就说反归纳法也行。通过反归纳法,从公认的观察完全不一致的方向去思考,从公认的旧理论完全不一致的方向去发现新理论。
其三、尊重非理性。他认为科学理论占据高位未必是因为理性服众,很多时候都是非理性和社会历史因素。他认为理性没有办法运用,因为范式之间不可通约。
在波普尔之后,拉卡托斯提出了精致的证伪主义,拉卡托斯的理论与下面所说的历史主义有关,历史主义有着相对主义的色彩,拉卡托斯不能容忍。所以他提出了他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拉卡托斯认为科学理论并不是现成的成果的集合,而是一个研究系列。每一个科学理论都可以展开为一个研究系列,他同样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自然,只不过他把科学理论的内部结构加以分析。
首先是硬核,硬核轻易不会否证,他是理论核心。硬核周围的假说是保护带。
理论在研究过程中,有两种启示法的原则,
1、正面启示法,正面启示法的作用在于从维护纲领的方面去启示方向,把反例成为维护理论的论据。他可以推进对于自然界的解释
2、反面启示法。反面启示法的作用在于消化反常,出现了反例,于是他就去圆这个理论(即建立起特设性假说),尽可能让其不被证伪,这就是理论的免疫机制。
在科学发展的常规阶段,理论是不被否证的,正面启示法和反面启示法的运用是常规策略。因此否证仅仅是科学革命的时候才会出现的事情。否证不意味着新的理论是真的,而旧有理论是假的。
他认为,否证会带来科学的进步,判断科学进步的标准有两个
1、理论的进步,也就是理论的解释力度更强,能够涵盖旧理论,还能开拓新理论的解释
2、经验的进步,也就是能够涵盖更大的经验事实领域。
如此我们便说新理论比旧理论更好,拉卡托斯认为评判理论好坏是有一套理性的准则。
4、科学实在论
实在论既是认识论概念又是知识的概念,认识论的目的在于探讨形而上学如何可能,以及认识如何抵挡形而上学?知识学和认识论有所不同,知识论不热衷建构形而上学体系。
一般来说,形而上学的实在论是超绝的含义,比如说上帝、灵魂和物自体。科学的实在论不是这样的,他一般关心的问题是科学理论的理论名词和定律如何得到确认,因此他追求的是命题所及,这个所及的东西可以是虚构的,比如说以太。但是这些概念必须负载着实在的观念(即假定他是实在的),且需要有经验支持。
科学实在论显然是针对科学主义的思想,他们要求对于库恩的哲学作出正面的反应。
首先是普特南。
常人使用语词,往往把语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做含义,一部分叫做指称。除此之外就是指称有所关联的对象。
但是这个有所关联的对象到底是谁呢?传统哲学认为是形而上学的实体,但是形而上学的实体无法被人类的认识所认识。如果这个关联的对象是物理实在,就可以被仪器设备或者感官认识到。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所指称的都是物理实在,因为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个人不去经验任何东西,仅从书本上去理解世界。
普特南其实相信的是克里普特的历史因果说,所谓历史因果说,意思是
1、专名(如亚里士多德,专指此人)可以承担一组描述,这组描述的语句就是这个语词的意义的组成部分。比如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基督教的创始人
2、这些含义是偶然的。比如说《圣经》说耶稣如何,但是伊斯兰教记录一套,考古学家又说一套
3、意义和含义是不确定的。比如说,耶稣不仅有《圣经》,也有历史学家和异教徒的描述,不同时代的人记录下的耶稣形象也是不一样的。
4、专门在历史中的传递有一个话语的传承体系。这个概念一代传一代,按照历史把这个链条传递下去。如果这个链条断裂了,那么关于耶稣的知识就会断裂。
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到一种反形而上学的影子,在传统形而上学是预设了真理,然后要找到真理。但是在这里,仅仅是主体间的共识,未必就真的存在某人和某事。只不过这种约定主义还是认为,在大体的一段时间内,主体间是有共识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实在的信念是比较稳定的。这个“实在”已然成为了实在的观念,而不是真正有这个实在。
那么通过这个理论,也就可以反对历史主义的思想,普特南相信这个观念是历史的,但是在一定阶段,这个实在的观念是稳定的,我们可以在历史变化之中找到相对不变的东西。同时他也认为,科学还是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科学理论典型地有所指称,后来的科学理论会向真理目的汇聚。
可以看到,普特南的理论有目的论的影子,也就是说他设定了一个理想状态(追求真理),然后把科学认识的历史过程看成是走向这个理想的过程。有了这个状态,科学才能有所典籍。尽管为了回应现代科学越来越虚无缥缈(比如说超弦理论、高维空间,难以直接被经验到),不得不以这种相对主义的思潮去回应。这是与现代科学的发展一脉相承的。
面对历史主义,我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在某种意义上恢复目的论,或者为标准的改变提供合理性的说明。
夏皮尔的理论建立在一系列他自创的概念之中,包括项目、场和信息域。
项目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在看一个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是渐进地,比如电学发展过程中,有生物电、雷电、化学生电等等。这些东西开始并没有被人统一地进行认识,而是分散开来的,在未被人们统一认识之前,这些都是独立存在的。对于这些每一个独立的研究,可以称之为一个项目。
一个项目就是人们力图纳入研究的一个或一类现象进行课题化,一类现象要成为某个学科的研究项目,必须将其课题化为研究课题。比如说我们一直看到风云四季的变化,但是如果不将起课题化,我们就无从加以研究,他仅仅是熟知,而非真知。
而场,也就是学科,一个学科就是一个场,学科下面的二级、三级学科就是次场,在这里他力图突触实际研究中,科学家在一定范围内的研究行为、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每一个研究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场和场之间未必有明确的界限,可以是跨学科的。
如果在某个场形成了一群相关的项目,这个范围就是域,或者说叫做信息域。许多项目构成了一个相关的域,人们关注在不同项目间从相关性上发现更多实质性的联系,这是科学的目的之一。
总之,夏皮尔认为科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类获得的信息是不断丰富和变化着的,而且总是有新的“信息域”不断产生和涌现。
第一、我们很难划分科学理论和背景知识的界限
第二、我们很难划分不同项目之间的界限
第三、我们很难对于项目之间的关系的变动设定界限
第四、我们无法为某个场或域设定界限
其五、我们不是为了把我们的科学理论固定下来,而是要把科学研究把握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
换言之,从历时态来看,信息在不断地重组和涌现,在共时态上,各个学科,学科下面的各个项目,都是在变动,交融的。
夏皮儿把我们描述科学认识的知识论和方法论的范畴叫做元语言,他认为历史上有两种对于元语言的态度
其一、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会变,但是我们描述和理解科学的元语言的名词、概念和范畴不会变。这种叫做预设主义
其二、历史主义。库恩认为范式一变,那些元语言的名词和概念也要改变。由于科学家的信仰组合改变了,所以哲学家必须改变。
夏皮尔认为,元语言的概念的意义都在改变,随着科学家的演进的进行在不断改变,问题在于我们的哲学家能否对这种改变作出合理性的理解。但是尽管原则上可以修改,实际上无需真正被修改。比如说“观察”,我们可以说观察之物、观察的标准改变了,但是科学必须基于观察却没有改变。
因此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总结
1、夏皮尔认为,科学高于哲学,科学史最理性、最可靠的方式,哲学不是,我们没有必要在去超越科学找到一个支点
2、科学研究总是在变动,元语言的含义和标准也在改变,但是事实无需真正被修改
3、科学对其信念的修改都有其理由,这个理由是科学研究事业的一个部分
欢迎光临 投稿tougao.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http://tougao.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