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是由华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1983年创刊,现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领域的论文。
近年来,本刊在坚持办好传统的特色栏目如华侨华人研究之外,还增加了宽容论坛、旅游学研究、华文教育研究、海峡经济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等新栏目。
在首届(1999年)、第二届(2002年)和第三届(2006年)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蝉联“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1999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12月入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01年12月在《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荣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3年8月被确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2006年11月荣获“首届福建省高校精品学报” 。
本刊对来稿要求如下:1、来稿请用A4纸打印,文辞力求精练,一般不超过8000字,来稿正文中不含作者个人信息;2、来稿另附中英文题目、摘要(100~300字)、关键词、作者单位。同时请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所在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详细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电子信箱;3、编辑部不办理退稿,作者务请自留底稿;4、作者校对时一般不可以改动或增减稿件的内容,以免影响学报的正常出版;5、参考文献的标注格式参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投稿须知 从2000年起,本刊已执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规定。为了便于作者完整清晰地提供必要的规范数据,本刊规定来稿要求如下:
1. 来稿务请用稿纸誊写清楚,或用A4打印纸打印,文辞力求精炼,一般不超过8000字。
2. 题目:不得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不要使用“试论”、“浅谈”等谦词。
3. 署名:限定在3个作者以内。
4. 摘要:100-300字,是对文章精华的缩写,不出现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文章的内容作自我评价,不使用修饰词。
5. 关键词: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5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
6. 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与职称或职务、学位、研究方向及详细的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或电子信箱。
7. 英文摘要:包括文章题目、作者(姓及名的首字母大写)及其单位、所在城市与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
8. 文本:请将论文编辑成word文档并发送至本编辑部。格式为每行42字(即顶端标尺拉至42处),每页42行(即行间距固定值设为17磅),文中带图片的,请将图的原文件附上,图的格式为JPG格式,像素为300以上。
9. 编辑部不办理退稿,作者务请自留底稿。
10. 作者校对时一般不可以改动或增减稿件的内容,以免影响学报的正常出版。
11. 参考文献按在文稿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于文后,书写格式要求为:
普通图书:[序号]主要作者或编著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及版本.
译作:[序号] [国名]主要作者或编著者.书名[J].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及版本.
期刊文章:[序号]主要作者.文章名[J].刊名,年,卷(期).
报纸文章:[序号]主要作者.文章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会议论文集:[序号]主要作者.文章名[C]//主要编(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图书析出文献:[序号]主要作者.文章名[M]//主要编(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参考文献类型及标识 参考文 献类型 | 普通
图书 | 会议
论文 | 报纸
文章 | 期刊
文章 | 学位
论文 | 报
告 | 标
准 | 专
利 | 汇
编 | 参考工具 | 文献类型标识 | M | C | N | J | D | R | S | P | G | K |
电子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 数据库 | 计算机程序 | 电子公告 | 电子文献类型标志 | DB | CP | EB |
•示例:
[1] [德]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 [美] 波斯纳.垄断与管制的社会成本[J].哈佛法学评论,1975,(8).
[3]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 ]. 人民日报,1998-12-25(10).
[4] 王 明.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1998-08-16)[1998-10-04].http:// www.cajcd.edu.cn/pub/wml.txt/980810-2.html.
[5] 万锦望.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B].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所有参考文献的页码一律标注在文内,同一种文献在文中被多次引用时,用同一序号标识,并在序号后面注明页码或章节、篇名。
•注释著录格式与参考文献相同,采用页下注,序号用圈码。
•附摘要实例
唯心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美学及其本体论的历史错位
摘 要:哲学家在探讨本原论问题时,从一开始就与美学本体论问题纠结在一起。西方哲学与美学本体论的错位经历了古代的历史遮蔽与混淆、近代的历史游离与困惑、现代的历史反思与还原三个时期。历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错位就在于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美学的遮蔽,在于将美学的感性存在第一性误解为哲学的物质存在第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与美学基本问题及其本体论的交错;审美的“感性存在”就是哲学的唯物存在;美学的“唯心主义”(精神实体)就是哲学的“唯物主义”(感性存在)。极端的唯名论属于美学范畴,极端的唯实论属于哲学范畴,而温和的唯名论与温和的唯实论及其调和论使得哲学与美学进一步混淆。在整个西方哲学史和美学史的复式历程中,哲学学科在研究辩证思维规律而在美学的对象中为自己寻找丰富的材料时,或美学在考查原始经验而把思想和意识带回到它们的起源上去时,往往越俎代庖——成为“哲学帝国主义” 或“美学帝国主义”,从而造成了唯心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美学的历史错位。
关键词:唯心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美学;美学本体论
来源: 《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是由华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