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tougao.com中国最大的知识投稿分享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投稿
SCI\SSCI\CSSCI\北核\EI,核心期刊快发!QQ 1954874365,电话、微信:18259161125 近期有优惠!法律顾问:肖律师
查看: 3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缅怀朱铁志:采访报道和论文选集

[复制链接]

8622

主题

8708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44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27 08:3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30多年过去了,当初一起进入杂志社的5位同志,转眼只剩下我一人。”在求是杂志社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副总编辑朱铁志趁着工作的间隙,与《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聊起了他几十年的党刊工作生涯。在刚刚过去的新中国第十五个记者节,朱铁志与全国数位同行一起进入全国资深新闻工作者之列。

  11月初的北京绚烂迷人,从宽敞的城区主干道拐进沙滩北街一个胡同里,求是杂志社大院藏于闹市中,安静且沉着。这个不易被人发现的大院饱经沧桑,在党的历史上见证了太多的人与事—大院前的红楼,是老北大的校址,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担任图书管理员,蔡元培、李大钊等一大批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名人长期出入于此;院子中央国旗飘扬的地方,是当年北大的民主广场,著名的五四运动就爆发于此。

  作为北京大学毕业生和党刊编辑,从懵懂少年到“知天命”之人,朱铁志自大学毕业起就将大半辈子的岁月留在了这个院子里。

  喜欢文字工作,更幸运的是能够将其与一生的事业相结合

  “从少年时代起,受家庭影响,我就渴望将来从事文字工作,确切地说是希望成为一个作家。”朱铁志的文学梦想萌发于中学阶段,那时候,那些素朴封面上印着鲁迅先生浮雕的小册子是他的日常读物,对鲁迅的敬佩与向往让文学梦深扎在少年的心中。

  朱铁志给自己设计的人生道路很简单—上大学读中文,毕业当记者,采访人生、了解社会,积累阅历,将来从事文学创作。在他眼中,萧乾的成长路径是成为作家最好的方式。然而,阴差阳错,1978年他考入北大时并没有如愿就读中文系,而是进入哲学系。正是这一“错”,成全了他的政治理论工作生涯,也为日后的杂文写作奠定了基础。

  毕业后朱铁志被分配到红旗杂志社(1988年7月后变为求是杂志社),从事政治理论编辑工作。“当时,推荐我的老师告诉我,记者工作与编辑工作之间其实界限很模糊,关键在于个人努力,殊途是可以同归的。”尽管如此,面对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本职工作和从未泯灭的文学梦想,很长时间朱铁志处于矛盾之中,难以找到两者的契合点,这让他不免有些苦恼,也曾尝试其他的发展路径。

  经过短暂的犹豫、彷徨和摸索,朱铁志在哲学与文学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宣传工作者,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党的宣传纪律,竭尽所能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朱铁志看来是党刊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党刊工作者起码的职业要求。作为受过系统哲学专业训练、具有思辨色彩的知识分子,如何将个人的智慧、才华、知识积累融入到党刊事业中,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让党的理论宣传更加入耳、入脑、入心,是他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从《红旗》到《求是》,整整32年时间里,除其中短暂的3个月在《体育报》工作外,朱铁志一直在党刊工作。他先后在多个部门任职,曾分管过评论部、科教编辑部,至今还分管着科教编辑部、机关党委、纪委、工会、求是网、人事部、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分管评论部期间,他组织撰写的《有话则短 无话不说》《说“人民满意不满意”》《加班利弊谈》等理论评论文章,力求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愿望有机结合起来,使其在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的同时,努力突破政治理论文章写作的某些固有套路,大胆触及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回应党员干部的理论困惑,大胆提出言之成理的独到见解,使这一时期党刊刊发的一些评论文章带给读者一股清新之气。他认为,哲学思维与文学思维、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本质上并不矛盾,而是认识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只要从实际出发,运用得体,就能在编辑工作中两翼齐飞、相得益彰。

  “在我心中,这份职业是一份崇高而神圣的事业。用我有限的智慧和能力为党的理论宣传事业略尽绵薄之力,通过自己笨拙的笔触努力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人民的利益鼓与呼,感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党的理论宣传事业,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找到了结合点,为此感到踏实和自豪。”谈及过去几十年的工作,朱铁志由衷地感慨。

  敏而多思,希望用独特的文字表达哪怕入木三厘的思想

  在《求是》杂志文教编辑部工作的10年,是朱铁志将个人爱好与本职工作较好结合的10年,特别是编辑副刊《绿野》的杂文随笔,其间的辛勤劳动,成就了他日后的杂文写作。

  现在的朱铁志,在做好杂志编辑工作的同时,依然会抓紧时间进行杂文创作和杂文理论研究工作。30多年间,他写作出版了《固守家园》《精神的归宿》《沉入人海》《思想的芦苇》等17部杂文集,共计200余万字。2002年,他以《精神的归宿》一书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迄今为止,他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北京杂文奖、上海笔会文学奖以及其他各类奖项50余次。在繁重的本职工作之余,朱铁志还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他被誉为“当代中国杂文界的中坚力量、中青年杂文作者的领军人物”。

  “作为知识分子,最可怕的是缺乏独立人格、独到见解、独特表达。”在朱铁志已出版的杂文集中,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思考、对民生问题的关注,能够感受到他“忧国忧民忧其君”的深广情怀。

  对于杂文随笔与理论工作的异同,朱铁志有着自己的思考与认识。“理论评论更倾向于求同思维,我著六经,作阐释学;而杂文随笔更倾向于求异思维,六经著我,强调独立思考、独到见解、独特表达。二者本质上并无大别,无非是从不同的路径达到同样的目标和归宿,都是希望党和国家更好,希望人民的生活更好,希望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有人写文章这样评价朱铁志:“他是一个体制内的思想者,因为自己的优势,可以比体制外的人做得更好,做得更有成就。因为可以离真相更近,所以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也可以更大。”对此,朱铁志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是党刊这个平台给了我更多的优势与机遇。对于强大的敌人来说,杂文的火力也许太微弱,然而伟大的战役从不排斥弱小的力量,不能断其一指,伤其一指也行;没有微言大义,有微言小义也可;不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厘也不错。”

  谦虚勤奋,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与感恩

  与朱铁志约采访的时候,恰巧他在外出差,晚上才能回到北京。草拟的采访提纲当晚11:19发送至他的邮箱,没想到第二天凌晨4点就收到了回复。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办公室的电话接二连三地响起,其间不时有人敲门进来请示各种事项。

  用朱铁志的话说,“忙”已经成为他工作的常态。尽管如此,他还是利用业余时间主编了从1998年到2002年的全国最佳杂文选本,先后与著名杂文家牧惠先生、蓝翎先生合作主编《中国杂文大观》《真话的空间—新中国杂文选》,个人独立主编了《20世纪中国幽默杂文》《中国当代杂文经典》《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1976—2000)》等广有影响的文集,为我国杂文事业的发展做了重要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我的工作平凡而朴素,在党刊这个高素质群体中,我既没有高学历也没有很深的理论造诣,唯有埋下头来,兢兢业业,老老实实地勤奋工作,虚心向同志们学习。如果说过去30年间我有什么故事可讲的话,唯一可讲的就是勤奋、再勤奋的故事。”勤能补拙,是朱铁志的人生信条,也是他几十年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无论是从事编辑工作,还是从事行政、党务、人事工作,抑或是从事编委会领导工作,他都能做到全身心投入。

  在社里,朱铁志是全社最早到单位的人之一,也是最晚离社的人之一。他周末起码一半时间用于学习和写作。他的上千篇杂文随笔、17本个人著述、20多本主编的文集,基本都是这样完成的。“三讲”期间短短几个月时间,他和同志们一道,日夜兼程,写作了40多万字的报告、讲话、文件、简报,最后累得昏倒在办公室里。说起这段往事,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我自认天资不高,但相信勤能补拙。幸运的是,我找到了自己的所爱,找到了发挥自己才能的很好的渠道,遇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老师、领导、同事,在这个过程中,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与党的理论宣传事业较好地统一起来。”

  在采访的最后,朱铁志给记者讲了一则《伊索寓言》中关于“屋顶上的山羊”的故事。那只站在屋顶上嘲笑地面上的狼的山羊,不知没有屋顶这个高高的平台,自己充其量不过是狼的一顿午餐。“幸运”和“感激”是朱铁志在采访中多次提到的词,对于帮助过他的所有人特别是给予他成长的党刊平台,包括工作生活中遭遇的挫折与困难,他都心怀感恩。

  而今,已经五十有四的朱铁志只为一件事苦恼—时间不够用。“党刊这份工作我必定是要干一辈子的,如果退休后尚有精力,还有很多写作计划,还有很多想读而没有时间去读的书要去读,还有许许多多做不完的事……”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四面来风  八方云起
——序“四方风杂文文丛”


首先必须说明:这套文丛的主编,本来应该是王春瑜先生。今年五月王先生打来电话,说大名鼎鼎的商务印书馆准备放下身段,选编出版杂文作品。王先生在电话里询问我近年来的创作情况,并说他已担任几种丛书的主编工作,希望我来组织这套杂文丛书,具体怎样操作,全由我来做主。我很清楚这是先生对我的提携。作为明史研究专家和杂文大家,王先生和国内知名的杂文前辈有着广泛的联系,经他手选编出版的杂文选集就有若干种,其中尤以老一辈杂文家的作品居多。这次王先生把机会让给我,显然是希望我利用平时与中青年杂文家联系较多的便利,多关注这个群体的创作,尽可能推出他们的作品。我虽愚钝,还是能够体会到先生对中青年杂文家的关爱,觉得应该把这份责任承担起来。
文丛名曰“四方风”,拜王先生所赐。“四方风”系考古发现甲骨文残片,骨面有刻辞4段,应为28字,实为24字,刻在一片牛肩胛骨上,字体强健有力,是典型的殷商武丁时期(约公元前 1200 - 1189 年)卜辞,记载了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神与对应的四位风神,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四方风”与四时更迭、草木枯荣以及人类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类似于“四仲中星”: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 “四方风”与诗歌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尔雅·释天》“南方长养万物喜乐,故曰凯风。凯,乐也。”《吕氏春秋》:天地之气合而生风,其风以生十二律:仲冬日短至,则生黄钟。仲夏日长至,则生蕤宾。仲春生夹钟。仲秋生南吕。天地之风气正,则十二律定矣。道家说:“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虽然春夏秋冬季节变换,时光流逝,可是不变的是亘古恒久的雄风,千百年来依然在宇宙世间不停地吹拂。
    选择这样一个富含文化底蕴的名字作文丛总称,显然寄托了王先生的杂文观念和对中青年杂文家的厚望。王先生是以史学家身份写杂文的。看他的杂文,如《语录考》、《万岁考》、《花果山上的猴门事件》等,随处可见深厚的学养和老到平和的行文风格。他不屑于“杂三股”式的杂文写作,主张杂文应该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文,应该奉行言路宽、文路宽的写作原则。在长期的接触和交往中,我认同王先生的杂文观念,悉心揣摩、学习他的文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关于杂文的零思片想》一文中,我作如是说:“真正的杂文家往往不喜欢杂而无文的杂文。在他们心目中,杂文与时评不同,并不是排成楷体字的就是杂文,也不是放在花边里的就是杂文。杂文之“文”是文明之文、文化之文、文学之文、文雅之文。所谓文明之文,是说杂文所昭示的思想观念也许不是最新的,但它必须是符合人类文明精神的。它拒绝正义幌子下的倒行逆施,反对集体名义下的一己私利,排斥文明假象后的野蛮粗暴。一切陈腐的、恶浊的、反人性、反人道的思想主张和集权意志都与杂文无缘。所谓文化之文,是说杂文必须有学养灌注、学理贯通、学问滋润。朱光潜先生说‘不通一艺莫谈艺’,即不通晓一门具体的艺术最好不要妄谈美学和艺术规律。写杂文也一样,空怀一腔热血是不够的,必须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思想依托。那家园和依托,便是深厚扎实的学问基础。文、史、哲、政、经、法,抑或天文地理、花鸟鱼虫,总要通晓一门,略知其他,这是为文的起码条件。所谓文学之文,是说杂文作为文学的一支,必须遵循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讲究形象思维、框架结构、谴词造句、语言节奏,文章总要体现文学的一般特征,读来不仅有思辩的震撼,也有欣赏的愉悦,让人齿颊生香,回味无穷。所谓文雅之文,是指杂文的一种内在气质,它是文明、文化、文学汇聚发酵酿成的醇酒,是综合作用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结果,是一种下意识的流露,是不经意的表达,好比腹有诗书的谦谦君子,又好像长于名门的大家闺秀,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雅,随意浮现在举手投足之间,是长期修炼、自然积淀的结果,火候不到,是学不来的。东施效颦,徒增笑柄而已。”
以这样的观念作杂文选本,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想法。杂文,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但现代意义的杂文创作,肇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鲁迅先生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经历了前后两个三十年的不同阶段。从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三十年,由于四清、反右、文革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影响,杂文创作就整体而言比较萧条,只有前后三个阶段短暂的“繁荣”期,出现了《“三家村”札记》《燕山夜话》等代表性作品,就时间而言,累计不过两年而已。
杂文真正的繁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持续时间之长、涌现作者之多、出版文集之众、社会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当中,有以严秀、牧惠、舒展、秦牧、章明、何满子、老烈、刘征、邵燕祥、虞丹、王春瑜等为代表的前辈作家,有以陈四益、李庚辰、李下、王乾荣等为代表的中年作家,有以鄢烈山、李乔、张心阳、杨学武、潘多拉、杨庆春等为代表的青年作家。1989年《人民日报》“风华杯”杂文征文标志着新时期杂文创作的高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和高出一筹的创作实力。
从各个角度反映新时期杂文创作成就的文集很多。就我目力所及,较有代表性的是五种,一是曾彦秀(严秀)、秦牧、陶白主编的《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集(1976——1982)》,1987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二是严秀、牧惠主编的《中国当代杂文选粹》,四辑共40本、1996年之前由湖南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三是牧惠、朱铁志主编的《中国杂文大观》第四卷,1989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四是刘成信主编《中国当代杂文八大家》,1997年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五是朱铁志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1976——2000)》,200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四方风”文丛拟在此基础上,集中选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中青年杂文家的作品。每辑四本,陆续推出。第一辑拟选编李下、安立志、徐怀谦和本人的作品。李下长期供职于党中央机关刊,视野宏阔,立意高远,文风幽默诙谐,意蕴深长含蓄;安立志供职基层工会,熟悉工人生活,了解底层冷暖,慧眼独具,见微知著,尝借古典名著,疏解心中块垒;徐怀谦供职人民日报,作为“大地”副刊主编,常与文化名流往来切磋,形成关注文化热点、剖析社会焦点、关切民生难点的题旨风格;不才忝列其中,算是毛遂自荐。热衷杂文经年,涉猎题材不少,本集所选,以关注人生价值为主,意在追问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到底斤两如何,还请读者掂量。
以上四位列第一辑,丝毫不代表其创作排位,仅是某种机缘和巧合的结果。虽然各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无论我本人,还是其他诸公,都有自知之明,抛砖之举,意在引玉,如此而已。
是为序。

2011年9月20日
于北京沙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tougao.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GMT+8, 2024-6-29 12:49 , Processed in 0.09742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