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tougao.com中国最大的知识投稿分享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投稿
SCI\SSCI\CSSCI\北核\EI,核心期刊快发!QQ 1954874365,电话、微信:18259161125 近期有优惠!法律顾问:肖律师
查看: 5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文资料: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

[复制链接]

8645

主题

8731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3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10 22:1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
--简评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

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2004年2月22日,英国《观察家报》(The Observer)以"五角大楼告诉布什:气候变化将摧毁我们"为题目,披露了美国国防部给布什政府提供了一份"秘密"报告《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报告的披露引起轩然大波,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引发各种争论和猜疑。次日,我们得到了报告的全文,并对该报告的背景、主要观点及其科学性进行了初步分析,还提出了几点启示。

1、 "秘密"报告是如何出笼的?外界如何评论?

据《观察家报》报道,美国五角大楼在向布什总统递交的一?quot;秘密"报告中警告说:今后2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胜过恐怖主义。届时,因气候变暖、全球海平面升高,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资源将锐减,并因此引发大规模的骚乱、冲突甚至核战争,成百上千万人将在战争和自然灾害中死亡。 "秘密"报告还称:20年后人类的头号威胁不是恐怖主义;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陷入无政府状态;气候变暖将摧毁"我们"。


"秘密"报告被披露以后,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新闻媒体也在借机"炒作"。比如,在绿色和平组织的网上发表了题为"全球变暖发出红色警告"的评论,副标题是《天气的大范围破坏力超过了恐怖主义》。萨克拉曼多(美国加州首府)报纸的文章说,五角大楼警告新的冰期即将来临。以色列《国土报》发表评论说,这份报告的两个颇具影响力的因素将最终改变人们谈论全球变暖问题时的态度:一个是这份报告首次把气候变化与地缘政治稳定联系起来;另一个则是这份报告背后的赞助者的非同寻常的身份。


据了解,这份报告是由五角大楼出资10万美元,邀请彼得o施瓦兹和达哥o兰德尔完成的。施瓦兹是一个知名的未来学家和商业策略家,曾在壳牌石油集团资源计划部任职,负责未来情景的策划,目前是全球商业网络(Global Business Network)的主任。报告的幕后人物是在美国政界颇有影响力的国防问题顾问安德鲁o马歇尔。他是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对五角大楼政策施加重要影响的少数几个人之一。马歇尔以82岁的高龄主持这个项目无疑增加了这份报告的分量。而且,马歇尔本人长期主持与美国国防安全直接相关的各种领域的研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评估美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各种威胁,并最终把评估报告转化为实际的国家政策。值得注意的是,马歇尔本人并非是一个环保主义者,而且在环境问题上也从来没有表现出任何特别的兴趣。


为了平息事态,施瓦兹和五角大楼的官员都纷纷出面解释说,报告中提出的情景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是非常极端的情况。施瓦兹还批驳《观察家报》的说法,指出这不是一份"被压制了的秘密报告",不是"对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预测","(媒体)全都搞错了"。实际上,该报告研究的是一种"最坏情况"的可能事件,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但一旦发生,将是灾难性的,尤其对美国的军事行动来说。虽然发生的可能性极小,但其影响却是巨大的。施瓦兹还强调说,"尽管报告中所提到的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景象似乎超乎人们想象,但是却非常值得提前采取措施,正如美国对历史上其他一些颇具影响力的重大事件发生前就作出评估一样。比如美国在1983年就开始为前苏联的解体提前进行筹划;又如1995年对世界贸易中心是否会遭受飞机撞击进行过评估等等。"施瓦兹认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应该立即被作为一个关系到美国国家安全的政治与军事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


五角大楼的发言人强调,人们把预测同这种非常不可能的事件搞混了。在严格意义上,这份报告不属于五角大楼的报告;这是一份由科学家和军事顾问完成的报告,并不代表国防部的官方立场。而且施瓦兹也不是大气科学家,只是使用了大气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马歇尔出面说,这份报告反映了现有的气候模式和信息还不足以预测气候突变的影响。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一些科学上的证据,但报告中提出的严重影响是否真实,尚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 这份报告被"泄密"的背景耐人寻味

自上任以来,布什政府一直否认气候变化的存在,甚至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太大和发展中国家未参与减排为由武断地退出了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的《京都协议书》。最近,英国科学界从"气候变化能否被忽略?"出发,对美国布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批评和指责。首先是英国首相布莱尔的首席科学顾问大卫o金于2004年元月9日在《科学》上发表文章《气候变化科学:适应、减缓还是漠视?》,批评布什政府对待气候变化的态度。文章指出,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污染源应更加认真地对待全球变暖问题,而布什政府现行的环境政策致使气候恶化成为比恐怖主义更严重的问题,不仅对美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更威胁着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大卫·金是全球变化科学界颇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最近,他又率领欧洲从事气候研究的资深专家代表团出访白宫以宣讲他们对全球变暖的担心,敦促美国更为认真地对待气候变化问题。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美国60余位知名科学家于2004年2月18日发表声明,批评布什政府为了政治目的而曲解科学成果,并呼吁采取措施恢复政府决策过程中的"科学诚实性"。科学家们在声明中说,当布什政府发现科学知识与其政治目标有冲突时,经常对科学知识进入决策的过程进行操纵。有时还通过倡导一些科学上不太可靠的政策,曲解科学知识,误导公众。


五角大楼的"秘密"报告,在这种对布什政府关于气候变化立场的一片批评声中被"泄密",非常耐人寻味,很可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由于这份报告所描绘的可怕情景非常生动,甚至耸人听闻,很可能会对美国的大选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选举中领先的约翰o克里接受气候变化是一个现实问题的观点,因此该报告将助克里的竞选一臂之力。报告的真实意图可能是提醒白宫在大选年来临之际,要更多关注许多选民所关心的气候及环境问题。由于一大批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对布什的现行环保政策非常不满,这对布什寻求连任非常不利。

3、 "秘密"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纵观这份报告,其基本思路是目前发生的并将继续出现的气候渐变(变暖)将引起北大西洋温盐环流的崩溃或减缓,引发显著的气候突变,如气候将变冷、变干、风暴增加,从而造成承载能力的降低(如食物、水和能源供应的匮乏),进而对国家安全产生重大的影响,如边境管理问题、全球冲突以及经济衰退。


  报告首先引用科学上的证据,指出21世纪全球将显著变暖。迄今为止,这种变化是渐进式的,预计未来的发展仍会以渐进式为主。但这种渐进式的全球变暖可能会相应地导致海洋温盐输送带突然地减弱,从而造成世界某些粮食主产区冬季更为恶劣的天气状况,土壤湿度的急剧下降,以及强风的频繁出现。若准备不足,地球环境的承载能力将会明显下降。


  研究表明,温度升高一旦超过某一阈值,不利的天气状况可能会突然增多,伴随着大气环流的持续变化,可以在某些地区导致10年内5~10华氏度的温度(2.8~5.9℃)下降。古气候证据表明,与现在不同的气候型态可能会持续一个世纪之久(如8200年前海洋输送带崩溃的时候),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会持续长达千年(如始于12700年以前的新仙女木事件时期)。


  根据发生在8200年前的具有百年尺度的气候突变情景,五角大楼的报告假设2010年温盐环流将崩溃,则地球气候将呈现出如下特征: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5华氏度(2.8℃),北欧下降6华氏度(3.3℃);在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关键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4华氏度(2.2℃);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的主要人口密集区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供给地区,干旱将持续几十年;冬季暴风雪和大风的增强,无形中增强了这种变化的影响。西欧和太平洋北部遭受更强烈的大风天气;这种气候突变,将会对地域政治环境的平衡构成潜在威胁,并导致由于资源紧张而发生的冲突、战斗甚至战争,如:由于全球农业净产量的下降而产生的食物短缺;由于降水型的转变,导致洪水和干旱事件更为频繁发生,一些关键区域淡水的可供给量和质量下降;由于大范围的海冰和风暴袭击,能源供应发生中断等。


  随着全球和区域承载能力的下降,全球性的恐慌将导致两种基本的策略:防守和进攻。拥有能源的国家可能会加强防守,以保护自身的资源;而深受影响的国家,特别是那些与邻国具有仇视历史的国家,可能发动战争以获取食物、洁净水源或能源。原本不会结盟的国家可能会首先考虑结盟这一自卫手段,而结盟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生存,而不再是宗教、意识形态或民族尊严。


  该报告认为,由于这些可怕的潜在后果,气候突变的风险尽管其科学不确定性很大,而且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完全应该把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不应只停留在科学的争论上。为此,报告提出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改进气候预测模型,增加气候变化预测的可信度;发展气候变化影响的综合评估模型,开展关于气候突变对生态、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潜在影响研究;建立关于脆弱性的评估体系,包括气候对农业、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影响评估,也包括对技术能力、社会凝聚力和适应能力的评估;制定无悔策略,如提高水资源的管理能力;进行适应反应演习,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事件;研究气候突变对局地的影响,尤其是对战略性粮食产地的影响;探索控制气候的地球工程技术。

4、 "秘密"报告是否可信?

  如果抛开报告中那些耸人听闻的可怕描述和强烈的政治色彩,应该说,报告所引用的科学结论基本上是得到大多数科学家公认的研究成果。事实上,报告中所给出的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都没有超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的结论。而且,在报告中作者反复使用的是plausible(似乎可能的),而不是possible(可能的)。这说明作者在描述气候突变的严重后果时是十分慎重的。正像作者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的,该报告的目的不是预测气候将如何变化,而是描绘出如果我们对气候变化没有做好准备的话,气候变化将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因此,从积极的方面看,该报告提醒人们,如果最坏的情况出现,而我们没有足够的准备,则无从应变。而且从科学上看,该报告具有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是它拓展了气候变化研究的范围,把气候变化从科学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待气候突变问题的严重性;其次,报告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分析,有别于以往仅考虑气候渐变的影响,强调气候突变的影响可能更可怕。报告提醒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慎重对待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潜在影响。


  当然,报告中所描述的情景仅是极其极端的情况,也许有可能发生在某些地区,但不会是全球所有地区,而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当低。


  从科学上来说,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很大,尤其是气候突变的不确定性更大。IPCC有关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不是预测),仅仅考虑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土地利用变化等等),没有考虑自然变化的作用(如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等)。现在看来,人类活动尚未达到如此激烈的程度,气候变化中自然变化的作用不可忽视。


  该报告对未来气候突变及其影响的分析中,既包括了气候方面的因素(海平面上升、温盐环流崩溃、干旱、寒冷等),也包括了非气候方面的因素(如水资源匮乏、人口爆炸、土地退化、粮食和能源供不应求等等)。对非气候因素的预测更为困难。
因此,我们应从科学的角度,慎重、清醒对该报告加以认识。既要重视此问题的严重性,又不能盲目炒作。

5、这份报告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需要关注什么?

  从科学上,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首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观测和监测能力不足,尤其对海洋、沙漠、高原等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不十分清楚。我们尚无法确定地给出过去的气候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变化在其中起了多大作用。在对气候变化极为重要的地球生物化学循环过程及其反馈机制的认识方面,亟待加强研究。对温室气体,尤其是对云和气溶胶的气候效应也不十分清楚。


  作为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定量预估的有效工具之一,气候模式在近几十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方面得益于大型计算机运算能力的空前提高,另一方面也与观测手段的不断进步以及对气候系统各个物理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入密切相关。但是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资料的局限性决定了气候模拟中必然存在缺陷。不同模式对降水和土壤水分的模拟差异很大,可靠性较差,而这两个因素往往可以决定农业的形势;对由海陆表面和大气动力、热力特性决定的区域气候分布形式和气候极值、气候变率的模拟还没有取得信度较高的、能够用于影响评估的结果。


  未来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的不确定性也很大,这包括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与排放构想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也存在很多问题。目前一般只是在研究气候渐变的影响,对气候突变潜在影响的研究很少。


  因此从科学和技术上,我们要加大支持力度,组织各方面专家加快对气候变化的事实、成因和对我国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其次,在政治方面我们要关注该报告对美国的可能影响。由于布什忽视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的工作,近期遭到美国学术界及其盟国的批评。而美国民主党的领先候选人约翰o克里是接受气候变暖的科学事实和结论的,这可能会影响到美国总统的选举结果。美国政府可能会对气候变化加倍重视,并进一步影响到美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采取的立场和态度。2004年无论布什是否连任,由于五角大楼的这一份报告,预计美国政府会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力度。美国是否会因此而全面调整或部分调整其在气候变化政策上的立场,我们将拭目以待。


  第三,在防止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应变能力方面急需引起我们的重视。虽然报告中对于气候突变潜在影响的描述过于耸人听闻,但也给我们一个启示:万一类似的气候突变真的发生了,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加以应付。与去年发生的"非典"和今年发生的禽流感一样,气候突变的发生及其影响虽然可能性很小,却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我们应未雨绸缪,加强对气候突变应变能力的建设,把它纳入到国家的紧急应变体系中加以考虑。

  来源:《气候变化通讯》第九期
  作者:罗勇 董文杰(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王绍武(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叶笃正(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
  2004.04.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tougao.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GMT+8, 2024-12-1 00:38 , Processed in 0.10540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