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tougao.com中国最大的知识投稿分享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投稿
SCI\SSCI\CSSCI\北核\EI,核心期刊快发!QQ 1954874365,电话、微信:18259161125 近期有优惠!法律顾问:肖律师
查看: 11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术期刊要厚待青年学人读后感

[复制链接]

8645

主题

8731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3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5 10:2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4年6月9日,贵报“评论”版刊发了刘月文《学术期刊要厚待青年学人》一文,笔者虽觉得该文观点失之偏颇,但思其只是一家之言,故不以为意。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学术期刊编辑有必要站出来呈现更多现实状况,以正视听。2014年12月3日,贵报“期刊”版刊发了罗剑波《也谈学术期刊要厚待青年学人》一文,对刘月文文章的观点和内容进行了反驳,并阐述了学术期刊厚待青年学人的一些努力。在认同该文有关反驳的同时,作为核心期刊的编辑和青年学人,笔者也想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薄待”做法只是个别行为
  刘月文认为,“很多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像笔者这样各方面资历都平平的普通青年教师,往往面临着投稿无门的尴尬”的原因是部分学术期刊“学术歧视”,“看重作者的出身、嫌‘平’爱‘贵’”,“连一个被评判、被审视的机会都没有”。而其原因是学术期刊希望减少审稿工作量,提升学术媒体档次以及按身份高低收取版面费。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第一,投稿“连一个被评判、被审视的机会都没有”不符合现实情况。稿件“三审制度”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保证出版质量而对期刊作出的基本要求。正如罗剑波所指出的“学术期刊一般都有严格的审稿程序,收到稿件后须登记备案,再进入审稿流程”。稿件之间只有是否通过初审、复审或终审的区别,不存在有没有“被审视机会”的区别。无论是初审,还是后续的复审或终审,每一个环节的相关审稿人员都会对文章出具或详细或简要的意见,这些意见既是稿件是否通过前一审稿环节的依据,也是后一审稿环节的参考。当然,现实中个别期刊或部分编辑可能确实存在文中所描述的“以身份取文”的情况,但这些都是个体的不端行为。刘月文文章在最后言及“学术道德失守”时用的是“学术期刊”,并没有特别说明是“部分”学术期刊,这一混淆既是对学术媒体中坚守学术道德和有学术追求的编辑同行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影响“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嫌‘平’爱‘贵’”与“提升学术媒体档次”本身是矛盾的。争取进核心、进CSSCI或争取好名声确实是学术期刊期望获得的社会影响。而要提高社会影响,扎扎实实地提升稿件的学术质量才是根本。依靠刊发“三高”(高学历、高职称、高影响力)投稿人的文章来获取“更高的引用率”对于某些期刊在短期内也许是有效的,但它绝不是期刊可持续发展之道。目前,国内的学术期刊读者群体的需求具有多样化特征,他们的鉴别能力也相对较高,不会盲从于权威;并且,关于一些不当学术行为的信息在学术圈传播很快,也是为学界所深恶痛绝的。“惯常以身份取文”、“嫌‘平’爱‘贵’”、“按身份高低收取版面费”的做法终究带来的会是自毁名声、自砸招牌的结局,谋求“提升档次”的学术期刊又岂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一因果关系在逻辑上就说不通。
  第三,青年学人被厚待不该体现在其稿件在审稿中能获得相对更多“被评判、被审视的机会”上。对所有稿件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一位作者是学术期刊的基本要求。学术期刊怎能因要厚待青年学人而在审稿中给予他们的稿件相对更多的“被评判、被审视的机会”?这一做法本身岂不就带有其所批驳的“以身份取文”性质?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学术期刊来说,评判、审理的对象一直都是稿件,不过是以学术为本位,就稿件论稿件,根据其学术价值来评判,至于稿件作者的年龄、职称、学历、身份等情况,学术期刊编辑部一直就没去特别关注。即使少数期刊存在“关系稿”问题,也改变不了这一大局。为了尽可能公正、全面和客观地审理和评价来稿,很多学术期刊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学术期刊采取了诸如双向盲审制度、二次外审制度、返修稿再送外审、在定稿前听取作者对争议问题的答复、编辑部定稿会制度等多项措施。即使是以“力推新人”为宗旨的学术期刊,其在审稿时基本上也是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如果刘月文文章是试图表明青年学人要获得平等的“被评判、被审视的机会”,那么,又何来文章题目“厚待青年学人”一说?
  可见,在现实中,刘月文文中提到的学术期刊“薄待”青年学人的不当做法只是个别学术期刊或个别人的行为。机会是均等的,青年学人被厚待也不该体现在其稿件得到更多次或更多环节的“被评判、被审视的机会”上。
  积极引导 体现学术担当
  青年学人思维活跃,更具有创新性,并且承载着学术研究的未来,很多有责任和担当的学术期刊非常重视支持和帮助青年学人,只不过其厚待方式更多地体现在对青年学人的引导与指导上。结合本刊和所了解的学术期刊界的有关情况,笔者认为,除了罗剑波文中所提及的举办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和座谈会、设置专门的青年学者栏目等方式外,学术期刊对青年人的厚待还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指导和引导青年学人进行规范写作。虽然很多青年学人富有创新性,但由于他们的经验和历练不足,写作时比较随意,不能很好地谋篇布局,也没能很好地将研究成果以学界通用的规范方式呈现出来。对于青年学人投来的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稿件,笔者所在编辑部就没有因其很多方面的不规范而不给予其修改机会,而是在诸多方面一字一句地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注,很多文章的批注数量不下百个。即便如此,一些作者返修后的文章仍然没能解决其中的问题,编辑部还需进一步对返修文章进行再批注或电话联系作者进行细致沟通。如此反复几次后,文中的有关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一些学者对这种做法不理解,觉得指导青年学人如何写学术论文是其导师的事。虽然道理如此,但作为学术期刊的“守门员”、科研成果的“助产士”和学术记录的“维护者”,编审人员这样做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又能使青年学人得到学术训练,进而促进他们的成长。据笔者所知,很多权威期刊、核心期刊都在以这种方式体现着学术担当。
  举办或参与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座谈会。一些学术期刊会不定期地举办或参与有关讲座或座谈会,介绍期刊的投稿要求、编审流程及相关规范,就如何更好地进行学术论文写作与投稿等展开交流。据我所知,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部主任或副主编也常在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对青年学人做有关报告,对引导青年学人进行规范写作有较大促进作用。
  一些学术期刊每年会专门举办或作为协办或支持单位参与青年学术论坛,加强与青年学人的交流,并在来稿中择优录用稿件。例如,2013年的北京青年农经学者论坛就得到了《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经济问题》和《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支持,在由青年学人进行点评后,所有在论坛上做报告的作者,其稿件在修改后被这几家期刊筛选刊用。由于是专门为青年学人举办的论坛,对有关稿件的要求比编辑部日常审稿稍低,这实际上给予了青年学人的稿件更多“被评判、被审视的机会”以及得到录用的机会。
  此外,在所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中给予青年学人更多做报告和点评机会、在审稿人队伍中保持较大比例的优秀青年学人作为匿名审稿专家等都是学术期刊厚待青年学人的常用方式。当然,学术期刊在厚待青年学人方面仍大有可为,例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论坛)加强与青年学人的交流,在学术期刊网站展现青年学人的优秀论文或研究报告等,这些方式虽在一些期刊得到了应用,但推广面还较有限。
  提升稿件的学术价值是被厚待之本
  青年学人要使稿件得到更多“被评判、被审视的机会”,除了提高研究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升稿件的学术价值外,还要在论文写作方面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了解期刊的栏目设置、定位及有关体例格式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投稿。很多青年学人的稿件之所以在一审时就被“筛选”掉,很多时候是由于稿件的选题不符合期刊的定位或栏目设置,或者是其完全不像一篇学术论文,或者是文章篇幅太短。而这主要是由于作者对期刊及其相关要求缺乏了解,没有进行针对性投稿造成的。有些青年作者在投稿前甚至从未翻阅过目标期刊,只是在网上找到投稿邮箱或编辑部投稿系统就直接投稿,而没有对稿件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或格式调整,这自然会降低稿件进入下一审稿环节的概率。
  将研究成果规范、简明、清楚地表达出来。一些青年学人的稿件就研究内容本身来说是不错的,但作者没能清晰地表达,存在结构杂乱、逻辑混乱、内容零散、研究方法应用不规范等诸多问题,这在增加审稿难度的同时也降低了稿件进入下一审稿环节的可能性。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作者对研究本身还没有理顺;另一方面可能由于作者本人对学术论文的写作还不够熟练,不知如何以简明、规范的方式清楚地表述研究成果。建议作者在写作时或投稿前,先找目标期刊中一些相同领域的已刊发论文作为参考,并先请一些在目标期刊发表过论文的学者或领域内的有关专家提提意见,进行多次完善后再进行投稿。
  提高语文修养,练好基本功。稿件中存在的上下文不连贯、逻辑不清楚、语句不通顺、词语搭配不当、意思表达不清、用词不规范、表述不严谨等问题,如果只是少量可能对稿件整体质量的影响不大,但若通篇存在大量这样的问题,将严重影响稿件质量。因而,青年学人在注重稿件学术性的同时,也需重视在投稿前以严谨、认真、谨慎的态度反复锤炼文字,理顺逻辑,完善表达。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观察》编辑部)





                                                             学术期刊要厚待青年学人


  当今,部分学术媒体,特别是某些所谓的“核心”期刊,惯常以身份取文,只看重作者的学历、职称、工作单位等资历信息。很多各方面资历都平平的普通青年学人,往往面临着投稿无门的尴尬。学术创作是一项艰辛而又寂寞的事业,付出巨大心血完成的科研成果,如果连一个被评判、被审视的机会都没有,这让学术从业者情何以堪?
    如果所有的学术媒体都堕落到“看资历取舍文章”的地步,中国的青年学者何时才有出头之日?中国学术的后继有人何以保证?因此,已经有不少学者呼吁,青年学者是中国学术的未来,也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希望。编辑是知识分子中的优秀群体,应该具有换位思考和移情理解的能力,应能体会到青年学者的艰辛和不易。
    揭露和批判学术腐败、学术不端的文章多有所见,但矛头如果仅仅指向道德失范的学者,就失之偏颇。治理学术不端、打击学术腐败,要失德学者和无良期刊一起打,决不能让失去操行的学术媒体成为漏网之鱼!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术媒体更承载着社会的道德和良心。
    (6月9日 《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月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tougao.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GMT+8, 2024-11-30 09:45 , Processed in 0.11790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