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tougao.com中国最大的知识投稿分享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投稿
SCI\SSCI\CSSCI\北核\EI,核心期刊快发!QQ 1954874365,电话、微信:18259161125 近期有优惠!法律顾问:肖律师
查看: 10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索学术期刊集中运营新模式——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改革为例

[复制链接]

8645

主题

8731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3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7 09:0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探索学术期刊集中运营新模式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改革为例

梁艳玲 来源:出版发行研究

  摘 要:在期刊体制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群探索出一条编辑与出版分离、编辑部专注内容质量、出版社集中运营的改革之路。本文以此为案例,详细剖析了改革的背景和需求、内涵和路径以及取得的成效,为学术期刊集中运营模式的推广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

  关键词:学术期刊 改革 集中运营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期刊体制改革也提上了日程。学术期刊作为期刊大家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该如何应对、如何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群在不断探索中走出一条编辑与出版分离、编辑部专注内容质量、出版社集中运营的改革之路。

  一、改革的缘起:政策引导和现实需要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发展现状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现有研究所31个,研究中心45个,目前拥有学术期刊82种,这些学术期刊中既有学界熟知的《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文学评论》《世界经济》等名刊,也有受众面相对局限的小刊,如《拉丁美洲研究》《民族语文》等;既有1936年就已创刊的《考古学报》,也有2014年刚获得审批通过的新刊。在全国9800多种期刊、5000多种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2800多种①的大盘子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期刊在数量上不算多,但在几代学人几十年的努力下,这些学术期刊不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最重要的发布和传播平台。不论是南京大学CSSCI评价体系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中心的AMI评价体系,都确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的核心地位。但近些年来,随着整个出版市场特别是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学术期刊编辑部(有的也叫杂志社,但除了中国社科杂志社外,其他都不是独立法人,如经济研究杂志社,故以下统称编辑部)“小、散、乱”的弊端日益突出,从而造成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编辑,轻营销。由于受人员编制的局限,各编辑部人员都比较紧张,在不多的人员中也更多地侧重编辑队伍建设,很少有专业的营销和服务人员,所以期刊的发行除了邮局征订之外,只有少量的直接订户,而且每年都在减少,部分期刊甚至完全以赠阅为主。“国内学术期刊的经营者大多不重视发行工作,虽然采用发行方式较多,但很少从发行上探索提升学术期刊竞争力,尤其是较少关注学术期刊的媒介特点、目标受众的需求与媒介接触习惯,同时发行方式上也缺乏创新。”②缺乏必要推广使这些期刊处于“孤芳自赏”的尴尬境地。

  (2)规模小而分散,生产成本高。80多种刊分布在30多个研究所,发行量从近万册到几百册不等,印制没有统一标准,无论是纸张材料、开本尺寸,还是设计风格、装帧形式,都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可以说五花八门,印刷质量也参差不齐。“外在形象”与这些期刊的业内地位不相匹配,更谈不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整体形象。此外,由于各个研究所甚至每个编辑部都分散地与排版厂、纸张供应商、印刷装订厂等合作,受规模限制,不具备谈判能力,也就没有价格优势,甚至在质量上也无法把控,难以形成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

  (3)体制机制缺乏活力,效率低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编辑部内除了正式事业编制人员外,还都有至少一两个外聘人员。这些外聘人员有的一人分饰多角,事务繁杂而不能有所专注;有的专司一职,但受业务规模的限制而无法拓展。此外,人员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以及激励机制的缺乏都造成了效率的低下。

  2. 国外期刊的发展经验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密切,出版业的业务联系和交流也日益增强。近年来已经有很多学者和同行对国际期刊发展情况和成功经验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如王久丽等《从单刊到集群——美国物理学会Physical Review系列期刊调研》、陈娜《借鉴国外办刊理念 解析期刊运作模式》等。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国际期刊发展的成功经验简言之就是“大、强、优”。“兼并重组、吸引期刊加盟是国际性出版机构快速扩大期刊数量规模、聚集期刊资源的重要途径”③,如爱思唯尔 (Elesevier)有2600多种,施普林格(Springer)有2700多种,泰勒-弗朗西斯(Tayor & Francis Group)有1700多种,约翰·威利(John Wily & Sons)有1500多种……规模的扩大(有质量准入门槛)就是资源的聚集,也意味着价值的增加,同时也为争取优秀稿源、扩大市场份额增添了筹码。

  3. 与国家期刊改革政策不谋而合

  (1)国家关于期刊改革的政策不断出台。2011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1〕19号),随后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又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基本规程〉的通知》(报刊改办〔2011〕6号),明确提出了期刊出版单位转企的要求和路径。2012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又发布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要求原则上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都要进行企业化改革,但“对于在国家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中具有领先水平、能代表国家学术水准,并入新闻出版传媒企业或转为期刊出版企业条件不成熟的重点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可暂时保留,但要建立由科研部门分别编辑、出版企业统一出版发行的运行模式,依托大型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搭建学术出版经营平台”。上述系列文件的出台,吹响了期刊改革的号角,同时也在期刊界特别是不具备独立法人的学术期刊社引发了种种争论。

  (2)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动探索学术期刊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种类多,情况复杂,多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管理体制的变革。早在2008年,在推进所属出版社体制改革和实施“名刊”建设工程过程中,院领导就提出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尝试统一印制期刊。到2012年,在没有任何政策支持的情况下,社科文献出版社已经成功为16种期刊提供印制服务,为之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2012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层又提出了院学术期刊“五统一”的改革思路。在院领导改革思路的指导下,院科研局、财计局等职能部门以及相关单位经过多次调研,着手起草了系列文件,笔者有幸参与了其中部分工作。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最终于2012年7月中旬院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期刊试点实施办法(试行)》(社科研字(2012)24号),并于8月3日正式发布。而这个时间点恰巧与2012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的时间不谋而合,这个文件的出台从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社科院的学术期刊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改革的内涵与路径:整合优势资源,实现集群发展

  1. 整合与分离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期刊试点实施办法(试行)》第一章第三条规定:“院根据‘统一管理、统一经费、统一印制、统一发行、统一入库’的要求,创新期刊管理体制机制。”具体而言,“统一管理”,就是院科研局对创新工程学术期刊统一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履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对院内期刊的主管职责;“统一经费”就是院财计局对这些学术期刊办刊经费的拨付、使用进行规划、管理和监督;“统一印制”和“统一发行”,就是将期刊的印制与发行工作统一委托给社科文献出版社;“统一入库”,就是将院学术期刊电子版统一进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数据库。

  “五统一”最核心的变化有两点:一是整合,即将分散在各研究所的学术期刊统一管理,从印制、发行到数据库建设统一由专门机构负责,院里给予各刊经费保障,同时发行收入收归院里(院里下达销售任务,任务内必须全额上缴,超额部分50%上缴,50%出版社用于宣传推广),由院统一调配使用。二是编辑和出版分离,编辑部负责选题、审稿,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准;出版社承担印制和发行以及其他服务性工作,利用自身专业化的队伍和营销的渠道,最终做到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扩大发行、改进服务、提高效益。整合与分离的直接成果就是将编辑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让编辑把更多精力放在内容的学术质量上,专业的团队规模运营,最终实现内容和影响力的双重提升。

  2. 实现路径

  任何改革都会遇到阻力,这里面既有对改革的不理解,也有对文件内容认识的不到位,更有因个别小利益受损的不配合。我们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和努力,最终保障了改革目标的实现。

  (1)政策到位,保障得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之所以能推动改革,还在于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经费上,学术期刊办刊经费全额资助,实行预算管理,同时为了实现“收支两条线”,发行收入由社科文献出版社统一上缴,增量部分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宣传推广。在薪酬上,通过设置创新岗位,提高收入,引导编辑部积极改革。这些政策的实施,都为期刊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领导重视,主抓力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期刊改革工作最早就是在院领导的整体布局下开展的,所以在推进过程中,院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除了政策支持外,2012年11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学术期刊改革政策传达会,各研究所领导和编辑部主任等参加了会议。时任常务副院长王伟光亲自主持会议,进行思想动员和工作部署。这次会议大大加快了改革的速度,有50%的编辑部是在这次会后签约的。

  (3)出版社积极主动,全面推进。社科文献出版社的主要出版方向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成果,近些年来在学术产品的组织策划、编校印制、宣传推广能力以及国际出版和数字出版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成为专业学术出版领域的出版名社。统一运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可以说是强强联合。院里也是考虑到社科文献出版社具有较强的市场宣传和营销能力以及之前的印制服务经验,所以将院期刊“统一印制”“统一发行”工作全部委托给该社。接到“重任”后,社科文献出版社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快速起草并发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关于院创新工程学术期刊“统一印制、统一发行”实施方案》,成立期刊运营中心,组建专业团队,制定期刊运营流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从组织架构、人员配置、资金保障各方面全力落实院学术期刊“两统一”部署。面对各编辑部的质疑,社科文献出版社期刊运营团队始终保持诚恳的工作态度,并尽力解答各编辑部提出的关于印制与发行的各种问题。他们对全院计划纳入“五统一”的70余种学术期刊,每家至少要走访2次,最多的高达5次。经过不断努力,从院里发文到2012年底,4个月的时间,院70余种学术期刊最终签约67种,取得了丰硕成果。

  (4)立足服务,创新管理。期刊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固定的出版周期,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期刊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却赶上了岁末,全国征订工作早已开始,生产计划也无法统一。这对承担具体印制、发行工作的社科文献出版社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编辑部原有的工作流程、工作习惯以及对纸张材料、排版设计以及印制工艺和周期的个性化需求全面爆发。此外,虽然各编辑部已经签约进入“五统一”,但不少人还难以完全理解改革,更谈不上支持。面对工作中的这些具体困难,社科文献期刊运营中心立足服务,通过创新管理来解决问题。首先,分类管理,分步实施。能统一的统一,不能马上统一的,先保证期刊按时出版,最后再纳入统一管理。其次,固定岗位人员,特别是与各编辑部联络的人员,实行专人负责制。同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和问题解决机制,确保交接过程中各种信息、需求和服务的有效传递和完成。再次,制定严格细致的质量标准和生产计划,提高纸张材料的品质,遴选优秀合作厂商,确保生产和质量。最后,快速定制开发期刊ERP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

  三、发展现状和取得的成效

  经过两年的磨合和发展,2014年社科文献出版社共统一运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71种(中文刊67种、英文刊4种),480多期全年销售额为1400万元左右,比2013年增长幅度达14%。出版社内部机制不断完善,与编辑部的合作也日益顺畅。综合而言,集中运营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效。

  1. 成本降低,质量提升

  社科文献出版社在集中管理与分散统筹相结合的基础上,陆续加大集中管理力度,加大对印厂管理力度,实行严格的淘汰机制,不断改变以往期刊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提升期刊整体印制水平。同时通过集中采购,降低成本。2013年当年就实现了80%的期刊统一用纸,90%的工厂集中管理,100%的印制成本统一支付。此外,各种增值服务,比如赠阅期刊和作者期刊,全部由出版社统一处理,为各编辑部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2. 营销渠道不断拓展,发行收入稳中有增

  集中运营之后,我们充分利用出版社自身专业化人才队伍,以扩大规模效益为抓手,实现营销渠道的整合和拓展,规模优势凸显,谈判能力提高,在保证整体总量不下降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的增长点。品牌期刊与发行量较少期刊双管齐下,在巩固扩大品牌期刊发行优势的同时,发挥其连带效应,不断带动发行量较少的期刊,创造集群效应。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整体提价也是统一运营的重要成果。

  3. 加大推广力度,品牌效应初步形成

  立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方阵的整体定位,社内优势与行业资源相结合、整体品牌宣传与学科期刊推广相结合、常规宣传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同时依靠出版社自身专业的图书营销优势和对行业前沿资讯的敏感度,实现学术期刊方阵宣传和优势学科期刊重点推广两手抓,报纸、网站等常规媒体宣传和刊博会等个性化定制服务并行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方阵的整体品牌形象初步形成,在业内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 国际合作日益密切

  社科文献出版社利用多年积聚的国际出版优势,为各学术期刊编辑部搭建国际交流的平台,多种渠道开展国际推广,目前已有5种期刊在出版社的帮助下与国外知名出版公司联合出版英文刊,另有2种正在洽谈中。

  5.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版传媒产业信息化、网络化是大势所趋,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已经不可回避。然而除个别编辑部信息化程度较好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大部分编辑部信息化水平较低,数字出版更是与科技和医学类编辑部有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推进刊网融合发展,中国社科院期刊采编平台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并由社科文献出版社负责建设。目前该项目已经正式投入试运行。建立统一的采编平台不仅可以规范期刊编辑流程,提高管理效率,而且对于提高办刊水平有重要作用。学术期刊采编系统将与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社会科学网紧密联系,成为数字社科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一印制、统一发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在国家期刊改革大政策指导下的一种大胆创新。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的创新,解放和激活编辑生产力,使编辑能有更多精力投入提升期刊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的工作中去。

  应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探索学术期刊编辑与出版发行分离的运营模式的尝试是成功的,但还需要做更深层次的改革和融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日前公布的《2014年新闻出版改革发展八项工作要点》再次明确提出:“继续推进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探索重点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组稿审稿、交由出版企业统一出版发行的运营模式。”集中运营就需要建立一定规模的刊群,“但刊群并不是简单地将期刊集中起来,应结合各刊及其所在行业和学科的特点与需求进行实质性建设。”⑤改革仍在继续。未来,各领域内的资源整合力度将继续加大,建立平台品牌化、规模集群化、分工专业化、出版国际化、传播数字化的学术期刊集中运营平台将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注释

  ①朱剑. 我国学术期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兼论学术期刊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 传媒,2011(10):7-8.

  ②周华清. 学术期刊的受控发行模式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2012(3):64-67.

  ③任胜利. 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年动态及相关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701.

  ④于杰,袁林新. 集群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上海海事大学杂志总社为例[J]. 科技与出版,2012(5):41.

  参考文献

  [1]王久丽,蔡建伟,翟振. 从单刊到集群——美国物理学会Physical Review系列期刊调研[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7):867-872.

  [2]陈娜. 借鉴国外办刊理念 解析期刊运作模式[J]. 新闻传播,2013(10):106-107.

  [3]华军. 国外科技社团期刊经营策略的分析与借鉴[J]. 新闻传播,2014(1):104.

  [4]唐银辉. 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准集团化改革研究——基于中外出版集团的经营模式[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73-81.

  [5]吴锋,章洁. 困境与突围:中国期刊业经营创新的观察与分析[J]. 出版发行研究,2014(5):53-56.

  [6]李禹. 期刊编营分离模式的探讨[J]. 中国市场,2014(17):29-34.

  [7]唐绪军.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8]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课题组. 关于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六点建议[J]. 出版发行研究,2013(9):8-13.

  [9]郝振省,魏玉山. 2011—2012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10]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 2012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11]李昕烨. 2012年期刊营销研究综述[J]. 中国期刊年鉴(2013年卷):695-698.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tougao.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GMT+8, 2024-12-1 00:35 , Processed in 0.13142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