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北农村调查,发现村里面好多的土房子和破房子,给人一种当地相当衰败的感觉。后来调查发现,除了部分村民由于家庭条件建不起新房外,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城镇化的社会大趋势。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村的人财物都在快速地外流,村庄的衰败多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农村之所以要进城,就在于城市能够提供较乡村提供更高的收入,提供更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因而从整体趋势上看,农村人口就要流向城市,农村社会变得越来越凋敝,村庄逐渐走向衰败,这是很多发达国家历史上经历过的。农村是个松散型社会,经济的集中度远远低于城市,各项服务的供给成本就要高得多,这是构成城乡面貌差异的原因所在。现在虽然有的村民在老村子建新房,但是随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随着老村子人气的下降,将来他们还是不得不搬离老村子,他们的新房子也不得不废弃了。 其次是旧村庄难以改造再利用。产权的细碎化,难以有效利用,在这个方面,从老村子就可以看到,原来囿于经济困难,村民人均居住面积很小,一大家子人就挤在很小的房子里,分家后老房子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份,每个人分到的部分很少,即使把兄弟的部分买过来,那么也是建不好房子的。还有就是历史遗留问题,各个家庭生命周期的不一样,有的搬的早,有的搬得晚,那么就很难协调好。此外还有村民的文化观念,老房子有的不会轻易变卖,宁愿放在那里。 再次是老村子的村庄基础设施较差。去看原来的老村子,房屋的前后间隔很小,阳光照射严重不足,村内道路也极为狭窄,根本就不适合机动车进出,即使是少数农户老宅面积够大可以新建住房,那么建起来好房子,在里面生活也还是很不方便。有少数的农户在老村子里建现代式的楼房,但是前后左右都被土房子紧紧包围着。有的农户就说,即使老村可以建新房子也要到外面建房或者买房。说到底,老村子格局已经不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老村子的土地要能够利用,就须对老村子的整个格局有大的调整,政府和村集体就需要提供基本的公共设施。 正是基于以上几个方面,村民就不愿在村里建房,有的在村庄的外围盖房子,村庄的原有地理边界被打破,有的则干脆到城镇里买房,其中部分人已经搬进去住,有的则准备要搬进去,家里的房子他们是不打算翻新了。有的村民,搬出去住还要回家种地,于是就形成了村民们所说的“白天农村户口,晚上居民户口”的流动现象。而一旦村民们搬出去住,他们对老村子的公共事务就更加不关心,老村子的进一步衰败就不可避免。在外面住的时间越长,中年人还偶尔回村看看,过年时候还回来拜祖,但是年轻人感到越来越不习惯,有的村民就说“农村小住可以,常住不行”,这可以看作是对农村生活的经典概括。 就粤北村庄来看,当地以山区和丘陵地形为主,每个自然村都有各自的风水考究,老村子民居原来是以祠堂为中心,村庄布局整齐条理,具有厚实的内生文化价值,居住环境十分适宜。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庄规划被打乱,越来越显得落伍而被村民嫌弃。实际上,并非所有外迁的村民都是自愿的,相当部分是因为村庄越来越不适宜于居住而无奈搬离。因此,当前要保护村庄社会,就在于再造村庄的人文地理环境,或者说文化的机理。须要有村庄建设的规划意识,然后在有序更新中传承村落文化价值。否则,人们只会纷纷脱离村庄,村庄的消逝就在不远的将来。 作者简介:余彪,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