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tougao.com中国最大的知识投稿分享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投稿
SCI\SSCI\CSSCI\北核\EI,核心期刊快发!QQ 1954874365,电话、微信:18259161125 近期有优惠!法律顾问:肖律师
查看: 4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俄罗斯的文学史群星灿烂

[复制链接]

8634

主题

8720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49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2:3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俄罗斯的文学史亦是俄罗斯民族的发展史,这条源远流长的河带上点缀着耀眼的繁星,每一颗星都是一座丰碑,每一条连线都会串成一个故事。在这条美丽的河带上,蒲宁与纳博科夫便是闪烁其上的两颗星,前者是俄罗斯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后者则吹响了时尚与现代的先锋号。

  伊凡·蒲宁(1870—1953年)是俄罗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纳博科夫(1899—1977年)年幼时便已成名。俄罗斯的传统文化浸染着纳博科夫的童年,自然地,纳博科夫也饱受着蒲宁文风的熏陶。纳博科夫热爱祖国的文学,但“天才派”的归属感让其迈开果敢的步伐,在文学创作中独树一帜,一部《洛丽塔》让纳博科夫享誉全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古之传承师者有道,今之一帜后生可畏。

  蒲宁比纳博科夫年长近30岁,在纳博科夫呱呱坠地的时候就已声名鹊起,可戏剧化的是,年幼的纳博科夫却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改写了历史。纳博科夫的后起让蒲宁危机感重重,也弥补了30年的罅隙,俄罗斯文学史上最璀璨的两颗巨星相遇了。

  蒲宁与纳博科夫仿佛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孪生兄弟,二人的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将蒲宁与纳博科夫联系在一起的,是俄语语言,是交错的时代,也更是侨民生活的共同体验。在《蒲宁与纳博科夫:一生的较量》一书中,作者施拉耶尔通过二人频繁往来的信件,还原了蒲宁与纳博科夫彼时真实的心理,揭示了二人复杂的文学关系——“相反个性的相互吸引与危险的过分亲近所构成的‘爱与妒的历史’、喜悦赞赏与苦涩失落的历史”。蒲宁与纳博科夫彼此欣赏,也彼此愤恨,他们用了一生的时间去书写一部“较量史诗”。

  这部“较量史诗”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止于1933年。蒲宁凭借《米佳的爱情》获得诺贝尔奖之时,这一年,蒲宁与纳博科夫终于在柏林会面,后者对前者的敬仰不由分说。第二阶段始于1933年,止于上世纪40年代,纳博科夫移民西欧,此时的纳博科夫正开启着一个新的“文学界”,极高的声誉不禁让“老师”蒲宁黯然失色。第三阶段始于上世纪40年代,止于1953年蒲宁逝世。这一时期,蒲宁凭借小说集《暗径集》激起了最后一片涟漪,在向着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文学前辈回归的同时,也追逐着自己的“子侄”纳博科夫,着实是一场欲罢不能的角逐赛。蒲宁逝世后,纳博科夫凭借新作《洛丽塔》又一次游弋到了浪潮的峰尖,他说:“世上只有一种艺术流派,那就是天才派。”

  值得一提的是,蒲宁与纳博科夫都有着共同的侨居体验,他们都深爱祖国,却流亡异乡。他们的“较量史诗”深深地镶嵌于20世纪初爆发的俄国革命,革命之前的蒲宁深爱着乡村的美景与自然的和谐,创作作品多清新隽秀,而革命爆发后,蒲宁怀念旧贵族的奢美,也眷恋俄罗斯的旧传统,这让他对大革命的态度冷漠至极,不得不远离故土,踏上流亡之旅。自此以后,蒲宁的创作风格发生了逆转,“思乡病”让蒲宁的笔墨浸着消极、孤独、悲观的情绪,包括诺奖作品《米佳的爱情》亦然,“流亡文学”成了蒲宁身上独特的标签。蒲宁后半生游弋于西欧,至逝世时也未能落叶归根,我们可以在蒲宁的作品中找到很多“流亡文学”的因子。

  纳博科夫虽然年轻于蒲宁近30岁,却依然没能躲过革命的洗礼与流亡的结局。纳博科夫先后侨居于英国、德国及美国等地,流亡在外的纳博科夫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祖国。也正是源于这种“本是同根生”的归属感,蒲宁与纳博科夫之间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感,二人频繁的信件就是最好的证明。蒲宁与纳博科夫作为当时俄罗斯文学的前沿人物,满心书写着自豪与骄傲,也正因为这一点,媒体频频将二人的名字相提并论,也将二人的作品加以比较,“爱与妒”的命运在所难免。

  在《蒲宁与纳博科夫:一生的较量》一书中,作者施拉耶尔细致的描述、缜密的考证将蒲宁与纳博科夫每一处谨小慎微的心理加以放大。这不仅是二人复杂的文学关系史,也是一部丰富的流亡文化史。

  (【美】马克西姆·Д.施拉耶尔著《蒲宁与纳博科夫》一书已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于2016年4月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tougao.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GMT+8, 2024-9-17 03:49 , Processed in 0.09854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