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tougao.com中国最大的知识投稿分享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投稿
SCI\SSCI\CSSCI\北核\EI,核心期刊快发!QQ 1954874365,电话、微信:18259161125 近期有优惠!法律顾问:肖律师
查看: 11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仿假期刊:医学杂志连发22期声明难治“冒牌”

[复制链接]

8645

主题

8731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3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12 20:3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高仿假期刊:医学杂志连发22期声明难治“冒牌”
时间:2013-07-08 10:28


  “目前,社会上有非法团伙冒充《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以虚假网站骗取医生在线投稿或邮箱投稿,以快速刊出文章为诱饵骗取版面费,其手段隐蔽,具有极大的欺骗性。上当医生除了承受数额不菲的经济损失外,还会无端承受时间成本和学术不端舆论风险。”

  在7月4日出版的第7期《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上,编辑部刊出了这样一则“严正声明”,并列出冒牌杂志用于行骗的网址。

  这已经是《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部(以下简称“编辑部”)连续第22次刊出类似的打假声明了。从2011年9月发现杂志被假刊冒牌起,编辑部坚持通过刊发声明,联合受骗的医生维权,向公安机关报案,向文化、工信、税务、邮政等行政主管部门举报等方式打假。

  然而,编辑部投入打假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冒牌杂志和网站的影响力似乎越大。受骗的医生数量仍在增加,而造假者目前仍逍遥法外。

  意外发现的“高仿”假刊

  编辑部的打假行动,始于两年前的一封退信。

  2011年9月21日,一封盖着“退信”戳儿的邮件被“退回”到了编辑部。拆开信封后,一本2011年第3期的“《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出现在编辑面前。

  细心的编辑发现,这封退信中的杂志的封面颜色比正刊的略浅,封面右下角的中华医学会的图标比正刊的略扁。

  翻开这本杂志,夹在第一页的稿约露出了马脚。

  “我们不接收电子邮件投稿和纸质稿件,作者只能通过中华医学会的远程稿件管理系统投稿。”《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部主任邵隽一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编辑部不会另外在杂志内附夹页向订户约稿。

  而夹在这本杂志里的稿约显得煞有其事:在“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的红色抬头下,有一段关于杂志出版情况的介绍,表示“长期面向全国各地医院征集论文”,还详细说明了征稿范围、栏目设置、文稿要求和投稿方式。

  在投稿方式一栏里,稿约称作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传真和邮寄这3种方式投稿,随后附上了联系电话、投稿邮箱、网址等信息。然而,除地址和邮编外,其他信息和编辑部的都不一致。

  邵隽一还发现,退信中的“杂志”在版权页留下的联系电话、邮箱和网址也不是编辑部的,其他内容则与正刊一致。

  她意识到,被邮政部门退回来的杂志,是一本“高仿”假刊。

  此后,编辑部又接连收到内含假刊的退信。邵隽一发现,连这些退信所使用的信封都是仿制的。

  正当编辑们对这些被退回的“高仿”假刊不明所以的时候,2011年10月8日,编辑部收到了一张不寻常的邮局汇款单——这张汇款单的附言一栏注明了“版面费”和一串16位的编码,然而,编辑们却无法在稿件系统中查到该汇款人的论文。

  编辑部随即按照汇款单上留下的联系方式,与汇款人通了电话。“这才明白,原来是有人冒充编辑部的名义,通过寄送假刊和所谓的稿约,骗取医生版面费。”邵隽一告诉记者,造假者让作者通过邮政“密码汇款”的方式汇款,而最终没有被骗的作者因为没有采用“密码汇款”,而是采用了常规“按址汇款”方式,汇款单便直接投递到了编辑部,因此避免了经济损失。

  2011年10月10日,编辑部接到了第一个来自受骗者的电话。

  “那名医生打来电话问,‘为什么我按要求给你们汇了版面费,你们却还不给我发论文?’”邵隽一说,“我们就详细询问他投稿的情况,请他把收到的‘稿件刊发通知’传真给我们。”

  记者在所谓的“稿件刊发通知”上看到,造假者先注明作者被“录用”的稿件信息,称将于某年某期刊发,需要交纳版面费若干。随后,用一段粗体文字提醒作者需采用“密码汇款”方式汇款,“汇款后请致电本刊编辑部告知密码”,并附上联系电话、网址和邮箱,右下方还加盖了“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的“公章”。

  邵隽一告诉记者,受骗医生收到的“稿件刊发通知”都是伪造的,上面列的信息,除地址和邮编外,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均非编辑部的,所列的网址打开后是一个仿冒中华医学会网站制作的钓鱼网站,而右下方的“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的“公章”则是私刻的。

  “编辑部没有独立的公章和财务章。”邵隽一说,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立即向中华医学会的领导汇报,并开始收集证据,准备打假。

  “李鬼1号”没打倒,“李鬼2号”又现身

  编辑部启动的第一项打假行动,是在杂志上刊登紧急声明。

  “近期,多家医院和个人收到《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1年第3期盗版版本,该盗版本粗看难以识别,仔细审看能够发现纸张和印刷质量低下,内容错误多,且插有‘征稿征订启事’,所有给出的电话、邮箱和网址均为伪造。以此误导作者投稿,以刊出文章为诱饵,收取巨额版面费,非法获利。”

  邵隽一告诉记者,从2011年第10期开始,编辑部开始在杂志上刊登声明自证清白。

  但仍有一些假刊被“退回”,编辑部也继续收到受骗医生“误寄”的汇款单。与此同时,打电话到编辑部要求“验明正身”的作者越来越多。

  编务马宇(化名)因此多了一项任务:负责向打来电话的受骗医生解释正刊与假刊的区别。

  “几乎每周都会接到几个受骗医生打来的电话,在这两年评职称前后会比较集中。”马宇说,今年5月下旬,他每天要接七八个这样的求证电话,“有的下午,打来的电话就一直没断过。”

  “他们中一些没有投稿经验的医生,按照造假者说的方式汇款,汇完款后却不见下文,之前留下的电话再也打不通了,才从网上找到我们的电话打过来求证。”马宇说,还有一种情况是作者在汇完款后收到了假刊,但在电子数据库上没有查到发表记录,于是查到编辑部电话打来咨询。

  为尽可能帮助受骗医生维权,马宇会详细询问并记下对方的个人信息,并告诉他们该如何保存证据,以便向公安机关报案。记者看到,在马宇用作登记的本子上,已经记下了百余名受骗医生的情况——这些医生来自20余个省份,单笔被骗金额最高的为5600元,平均每人被骗约2300元。

  “这本子里记的只是那些愿意留下个人信息的医生,还有一些被骗的医生不希望留下联系方式。”马宇说。

  “这些反馈回来的受骗信息只是冰山一角。”邵隽一拿起一本假刊向记者分析,一本假刊平均刊登35篇论文,按照发一篇论文收2000元版面费计算,一本假刊可骗得7万元。“这还是花钱给发了的情况,还有很多作者汇了款,却连假刊都收不到,造假者也不再接听他们的电话了。”邵隽一说。

  从2012年第1期起,编辑部开始在杂志上刊登“严正声明”,打假行动进入常态化。但这似乎并没有遏制假刊、假网站的仿冒势头。让邵隽一和她的同事没想到的是,对第一个造假者的打假还未见成效,2013年年初,第二个造假者又冒了出来。甚至,这两个“李鬼”还都以“李逵”自居。

  马宇告诉记者,今年3月,他接到一名受骗医生的来电。对方在电话中称,自己很早就按要求汇出了版面费,询问论文为何还未刊发。

  “我问他,‘你投稿的编辑部留的电话号码是多少?’他一说我就知道了,碰上假刊和假网站了。”马宇告诉记者,原本以为把编辑部的联系方式和投稿渠道告诉对方就可以了,但让他意外的是,对方又报出一个电话号码来。

  原来,这名医生在上过一次当后,又上网查到了另一个号称是“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部”的“官方网站”。他随即打电话去咨询,该假网站的接线员听完情况后回复说,“你上当了,那个网站是假的,我们才是真的,你把稿件和版面费发给我们吧。”

  于是,这名医生又被骗了几千元。这两次被骗的经历让他得了“疑心病”,在听完马宇的解释后,他半信半疑地问:“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你们才是真的呢?”

  对此,马宇感到十分无奈:“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打假,但‘李鬼1号’还没打倒,‘李鬼2号’又现身了。”

  求援无门,正刊打假屡屡气短

  除了自证清白,编辑部不是没想过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求援。在一份“大事记”上,邵隽一详细记录了编辑部维权的经过。

  “2011年11月4日,北京市公安局文化保卫总队的警察来学会了解情况。医学会办公室提交了给公安部门的函。”“大事记”写道。

  记者看到,上述函件以中华医学会的名义出具,请求公安机关侦破造假者仿冒《中华全科医师杂志》诈骗版面费的行为。此外,编辑部还列举了此前自行打假维权所做的调查和收集的部分证据。

  4天后,中华医学会保卫科带回了公安机关的反馈,称调查到了冒名网站的IP地址和注册人。但邵隽一被转告称,公安机关要对此立案,需要达到两万元的数额标准,希望编辑部继续收集证据。

  于是,编辑部开始详细登记每一名打来电话的受骗医生的信息,并统计他们的被骗金额。截至2012年1月,仅编辑部统计的受骗金额即已超过两万元;从2011年10月到2012年5月,编辑部共收到16张由作者“误寄”的汇款单,数额总计3.2万余元。

  2012年3月,编辑部再次通过保卫科联系公安机关,希望能够就此立案,并对冒牌网站采取“封网”的措施。

  但这一次,编辑部被告知,虽然受骗金额总数已达到立案标准,但具体的受害人不在同一个地区。“我们收集了诈骗金额超过两万元的证据,去东华门派出所报案。但警官说,这些被骗的人需要在同一个派出所的辖区才行。”邵隽一说,警官还告诉她,编辑部并未因此受到直接的经济损失,应当由受骗医生自行去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可是,每个受骗医生上过一次当后就不会再受骗了,损失也只是几千元,即使在当地报案,也难以达到两万元的立案标准。”对于无法联合受骗医生报案的现实障碍,邵隽一感到很无奈。

  寻求公安机关立案不成,编辑部开始寻找其他的途径。2012年4月,有受骗医生向编辑部反映,称在其强烈要求下收的发票无法在单位报账,财务认为发票不合格。

  拿到发票的邵隽一发现,受骗医生寄回的根本就不是中华医学会开具的正规发票。

  “多数情况下,造假者是不会给投稿医生寄发票的。如果投稿医生要得狠了,造假者就会给对方假发票。”邵隽一说。

  记者在一名受骗医生寄回的材料中看到,他拿着发票去医院财务科报销时被告知,该发票虽然是真的,但没有加盖公章,且发票领购单位是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因此无法入账。

  而另几名受骗医生寄回的发票上虽然加盖了“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的“财务专用章”,但邵隽一一眼就看出破绽,“那些都是私刻的‘萝卜章’,编辑部不是独立法人,根本没有自己的财务章。”

  这些假发票为编辑部打假提供了一个新方向。2012年5月30日,邵隽一通过北京市国税局稽查中心举报电话举报了造假者使用假发票的行为,对方让编辑部写一份详细的情况说明,连同假发票一起送往稽查中心处理。

  然而,这一维权途径也没走通。稽查中心的答复是,因造假者不是法人单位,不在其管辖范围之内。

  更让编辑部闹心的是,目前在网上搜索“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假网站的排名竟然在正刊之前,甚至在2012年4月至6月间,假网站一直排在搜索结果首页的第一位。

  “我们在2011年刚发现有冒牌网站时,曾经拨打过百度的投诉电话反映此事,当时把假网站给拿下来了。但之后又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百度的投诉电话就打不进去了。”邵隽一告诉记者,在今年3月发现第二个假网站后,编辑部进行了持续的观察,发现这两家网站的排名一直出现在百度搜索页面的前两页。

  医学期刊被冒牌并非个案

  手持大量被侵权的证据,自行维权而收效甚微,四处求援却应者寥寥。记者调查发现,《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部遭遇的冒牌尴尬,在医学期刊界有一定的普遍性。

  2012年11月8日,网友“非洲十间”在医学专业论坛丁香园论坛上发帖提醒医生同行,“网上投稿须防骗子”。他当时在百度上搜索“中国医师杂志”,在搜索结果的第一页出现了一个假网站,而正刊的网址却排在第二页以后。

  同样中招的还有网友“仁者无忧”,他描述的上当经历与多数受骗医生相似,“可笑的是他们也给我‘发表文章’,邮寄杂志,打印发票。投诉无门,无可奈何。”

  今年4月6日,网友“wujinzhu”跟帖回复了他被冒牌“《中国医师杂志》”误导的详细经历——他于2012年11月在百度搜索时被排名靠前的假网站迷惑,通过邮箱投稿后收到了虚假的采录通知。对方在电话中称,该投稿将于2013年第4期刊发,让其将2000元版面费汇至一个银行账号。然而,当他在今年3月再次拨打电话时,却一直处于占线的状态。意识到可能受骗后,他去当地公安报案,并开始调查假刊的真相。

  记者发现,“wujinzhu”调查所得的“《中国医师杂志》”造假者的作案手法和《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部发现的情况如出一辙,都是通过邮寄假刊另附稿约的方式吸引医生注意,同时注册与正刊网址相近的域名,并制作一个高仿假网站。当有医生投稿后,造假者会寄出盖有假公章的所谓稿件录用函,并要求受骗医生汇款。如果投稿者索要发票,造假者会在寄送假刊的同时附上仅凭外观难以识别的假发票。

  类似的,丁香园论坛上还有对冒牌“《北京医学》”、冒牌“《中国临床医生》”等假刊的声讨。

  而像“wujinzhu”这样详细写出受骗及维权经历的医生也只是少数,多数受骗医生对发帖曝光、向公安机关报案等维权途径的前景并不看好。多名受骗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知道该怎么去追究造假者的责任,也没想过能追回自己被骗的钱财,至多是“吃一堑长一智”,之后在投稿时更加谨慎。

  前后向假刊投去3篇论文的高星洁(化名)共被骗走“版面费”5000元。她告诉记者:“编辑部让我去报警,可是派出所根本不给立案,只是备案登记。去年6月知道受骗后我就去备案了,但到现在也没有任何回复。说实话,我不觉得受骗的钱能追回。”

  “对一名医生来说,为这几千元较真的维权成本会很高,所以很多受骗医生不愿意去报案。”邵隽一分析说,“对我们编辑部来说,虽然没有金钱上的损失,但名称被冒用了,名誉也可能受到损害。如果有关部门不介入,光靠我们自己打假维权是很困难的。”

  她不知道,编辑部的“严正声明”还要再刊登多少期,“但我们会尽力为那些受骗的医生提供帮助,期待能和相关部门一起打击欺诈,净化学术环境。”

  冒牌期刊屡打难禁根源何在

  对于像李龙(化名)这样的受骗投稿者而言,除了损失数千元的版面费之外,还错失了发表论文的机会,进而,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年度考核、科研项目结题、毕业升学乃至职称评定等。

  2012年5月,李龙遭遇冒牌“《中华全科医师杂志》”骗局,未能完成“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两篇”的指标,耽误了职称晋升的机会。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部编务马宇(化名)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也曾接到高校医学院的学生反映,对方称误信造假者的稿约,交了钱却没发表论文,导致毕业延期。

  “那个学生希望编辑部帮助他维权,但我们只能劝说他自己去报案。”马宇说。

  记者发现,在各地“扫黄打非”办公室近年来公布的典型案件中,以发表论文收取版面费为主要犯罪手段的占了相当比例。

  以2011年全国“扫黄打非”十大案件之一的海南海口“2·16”非法出版期刊案为例,公安机关从现场查获《中国全科医学》、《中国教育研究》等20种非法期刊和《中国医学论坛报》等4种非法报纸共计1.8万余册(份)。经查,该团伙自2004年以来通过电子邮件,以刊登论文索要版面费为手段进行诈骗,累计获利达400多万元,受害人超过两万人。

  2012年7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案件督办处副处长车壮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涉及假期刊案件多发,举报假冒正规期刊发表论文诈骗钱财的案件线索比较突出。

  “举报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上当受骗的普通群众,主要集中在医院医生、学校教师和在校大中专学生等。另外就是被假冒了的正规刊物的主办方,主要是医学医疗类和教育研究类的期刊。主要是这些期刊被假冒以后,他们的正规记者编辑在约稿时被质疑误解,进而影响到正规刊物的编辑出版。”车壮丽说。

  为什么冒牌期刊屡打难禁,而有些投稿者明知对方是冒牌期刊,仍抱有侥幸心理要去花钱投稿?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反非法和违禁出版物处处长狄晓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科研人员、高校学生等群体存在论文发表的巨大需求,而目前合法学术刊物的数量有限,难以满足相关群体的论文发表需求。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也在其研究中指出,由于核心和权威期刊版面有限,导致核心和权威论文指标价格高昂,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大量炮制难以分辨真假的非法学术期刊。

  而早在2007年,上海理工大学学术期刊收费情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时学术期刊版面的需求数量(约480万篇/年)大大高于供给数量(约100万篇/年)。

  “版面需求和供给的严重失衡……所形成的巨大利益空间,导致了‘非法办刊’、‘版面出租’、‘论文中介’、‘李鬼杂志’等不合法现象的产生。”上述调查报告写道。

  有出版界人士告诉记者,论文刊登和发表的供需不平衡是不法期刊存在的表象,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打击不法刊物,只能算是在下游净化出版环境;要真正治理非法期刊的乱象,还得从源头抓起。

  “在我国,发论文需求最多的两个群体,一是医生,二是教师;非法期刊的造假者也主要瞄准了这两个群体。因此,如果卫生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从源头上优化对医生和教师的职称晋升和科研考核标准,非法期刊的乱象就能得到较好地解决。”该人士说。

  记者发现,1979年由原卫生部颁布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及晋升条例(试行)》,就规定了对主任级、副主任级卫生技术人员有“科学论文或著作”的要求。而目前各省(区市)对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中,都有具体的论文发表指标。

  2012年刚从上海某高校医学院毕业的叶永(化名)告诉记者,根据他所供职医院的要求,从住院医师起步的他想要申请主治医师,需要发表至少1篇SCI论文。

  叶永告诉记者,一些临床医师的科研论文做得好而疏于临床治病,这并不是小众现象,“整个导向是这样,晋升完全靠文章和课题”。

  曾在美国进修的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医生余可谊介绍,美国的医生在非学术性医院被分为类似于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的两个级别,其后并无类似中国的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职称,只有在大学医院等学术性医院需要晋升副教授、教授。两者的体系是截然不同的。

  “合理的医学职称评审体系要考虑医生的专业化分工。”余可谊表示,临床医生的特长是看病而非基础研究,但目前的职称评审和科研考核体系要求所有医生都要在科研和写论文上花费很多精力,这种做法实际上并不科学。“这甚至造成有些医生科研非常好,但不太会看病的情况,这就没有必要了。”

  余可谊的前同事,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于莺于今年6月初提出辞职,一度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位有着“急诊科女超人”昵称的人气医生,在辞职理由的第一条就写道:“不和科研考核大夫的评判体系玩了,我玩不过。”

  密码汇款或为造假者留“后门”

  “我以前从没听说过‘密码汇款’,可是我写的收款人是‘中华全科医师杂志’,钱怎么能被骗子取走呢?”

  在得知自己被骗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龙(化名)都没想明白,造假者究竟是怎么把钱从《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部(以下简称“编辑部”)的名下取走的。

  “‘稿件刊发通知’上要求我用‘密码汇款’,我也没想太多。”李龙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800元以上的论文版面费必须设置密码汇款,若使用普通汇款,丢失概不负责,汇款后请致电本刊编辑部告知密码,请妥善保管好汇款收据及密码。”

  多数被冒牌“《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忽悠、并最终汇款的受骗医生在见到“稿件刊发通知”的上述提醒后,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对劲。他们或许不知道,虽然在选择“密码汇款”后也需要填写收款人的姓名和地址,但这笔汇款实际上并不会汇到编辑部名下。

  记者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官网查询到,密码汇款是一项由汇款人自行设定取款密码,并将汇款信息(包括汇票号码、汇款金额、收款人姓名)及预留的取款密码告知收款人,由收款人到邮政汇兑联网网点取款的业务。使用该项业务时,“汇款人无需提供收款人地址,收款人凭汇票号码和取款密码即可办理取款。”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汇款单的“客户须知”也注明了上述相关内容。

  但李龙和其他受骗医生此前并不知道,如果选择了“密码汇款”的方式,他们在汇款单上填写的编辑部地址,实际是一项无效信息。

  那么,如果收款人一栏填的是编辑部,造假者又是如何取得汇款的呢?

  记者从北京市多个邮政柜台咨询得知,如果密码汇款的收款人是单位,在取款时,须在代领人一栏填写姓名和有效证件信息,并在取款凭单上加盖单位的公章。除此之外,只要提供汇票号码、汇款金额和取款密码等信息即可取款。

  近日,记者请朋友小文采用密码汇款的方式,给一个名为“青年传播杂志社编辑部”的虚构单位汇款,并刻制了同名印章。

  随后,记者在取款凭单上加盖上述印章后,去北京的一家邮局办理取款。邮政柜台的工作人员并未要求记者出示印章,只是检验汇票号码和取款密码,并核对了代领人一栏的信息后,就给记者办理了取款。

  在取款后不到10分钟,小文就收到了短信提示,称汇款已被“青年传播杂志社编辑部”兑付,但并未显示代领人的相关信息。记者凭汇票号码去另一家邮局查询时,可以查到代领人的证件号码,但无法查询其姓名及取款地。

  在编辑部主任邵隽一看来,密码汇款这种“掌握密码,全国通取”的特点,为造假者留下了“后门”。“造假者只要私刻编辑部的公章,就可以根据受骗投稿者提供的密码把汇款取走。”邵隽一说。

  而对于李龙和其他受骗医生来说,即便他们去邮局查询汇款的兑付情况,也只能查到编辑部的名字和代领人的证件号码——而造假者完全有可能使用假证件取走汇款。

  记者发现,不只是冒牌“《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的造假者走了“密码汇款”的后门,在丁香园论坛上,也有网友反映冒牌“《北京医学》”和冒牌“《中国临床医生》”的造假者也采用了同样的伎俩。

  北京市振邦律师事务所律师郑厚哲告诉记者,虽然相关银行将“密码汇款”归类为个人业务,但在实际操作中,目前的“密码汇款”业务允许收款人的身份为单位,但无需核实收款单位代领人的真实身份,这给不法分子仿冒有关单位实施诈骗留下可乘之机,也增加了汇款人的受骗风险。

  他为此给已开通“密码汇款”业务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中国银行发去邮件,建议加强对该业务,“尤其是针对单位收款人的‘密码汇款’的监管”。

  “银行如允许‘密码汇款’的收款人为单位,应完善监管措施。要求银行事先核实收款单位的身份,如开立账户、预留印签等,允许收款单位预先指定代领人。要求代领人取款时持单位的预留印签并提供单位授权。”郑厚哲在建议中写道。

  他告诉记者,上述两家银行都已于6月下旬通过邮件向他作出简单答复,但此后并未有更详细的回应。郑厚哲表示,他将开展进一步调研,向银行监管部门和公安部门提出更加详尽完善的监管建议。(来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tougao.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GMT+8, 2024-12-2 06:26 , Processed in 0.09751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