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tougao.com中国最大的知识投稿分享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投稿
SCI\SSCI\CSSCI\北核\EI,核心期刊快发!QQ 1954874365,电话、微信:18259161125 近期有优惠!法律顾问:肖律师
查看: 9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学风的文化属性及其建构摭探:学术自由:优良学风赖于形成的文化根基和重要支撑

[复制链接]

8645

主题

8731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3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0:4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学学风的文化属性及其建构摭探
 作者:钟凯雄  来源:《高教探索》2013年第4期  浏览次数:130

    摘要:随着大学日益走进社会发展的中心,大学学风建设也日益成为大学发挥更大文化功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建设。学风文化属性的增强是通过大学精神文化的激活、制度文化的推行和行为文化的实践而实现的,这三者的内在联系共同推动着优良学风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建构大学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保障和激活功能,是我国当下大学学风建设的价值取向所在和文化实践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大学;学风建设;文化属性;文化要素;价值取向
    一、大学学风的文化属性  
    大学学风(style of university study),是一所大学的学习风尚、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品格,它是以大学精神为核心价值观的大学文化的重要标志,反映着人们内心深处对大学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文化价值体认。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1]。大学学风的文化属性,是指大学学风的本质及其内在生成系统固有的文化特征,是大学在学风建设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文化传承和文化选择而形成的共享价值观、制度框架和行为方式。大学学风所固有的内在文化属性的基本表征为:学术自由、学术民主和学术创新。
    (一)学术自由:优良学风赖于形成的文化根基和重要支撑  
    自大学从中世纪诞生以来,无论经由经济革命还是科学技术的革新,抑或是政治强权对大学学术运作的干预和破坏,学术自由作为大学精神的基本传统在大学沿革过程中始终作为“大学人”①的一种信念和愿景而存在。在大学历史发展的每个时期,学风建设都是作为大学人积极建构生存和竞争环境的一种重要举措,它需要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契约制度提供保障。学术自由,既包括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自由,也包括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自由。当然,大学中的学术自由不是无限的,在提倡学术自由的同时,尤其要提倡学术的责任。正如布鲁贝克在他的《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当高等教育越来越为政治论哲学所主导的今天,对学术自治的必要限度和必要保护既为必然,也为需要。”[2]纵然如此,从学校整体的治理上看,学术自由也都意味着学术上的自治,意味着政治强权以及经济利益不能随意干涉学校的学术事务。因此,学术自由是大学学风建设的精神活力和赖以发展的源泉,它对于增强学风建设的基础、优化学风建设的结构、提升学风建设的成效等均具有重要的支撑功能。
    (二)学术民主:优化学风和凝聚合力的本质要求  
    大学,特别是现代大学,既是一个多元文化观点碰撞的场所,也是一个多元利益冲突的场所。学术民主就是在学术活动过程中渗透民主的理念和原则,讲求公平、公正、合理,讲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学术民主在大学的核心体现,就是学术研究者话语权的平等和科研资源分配制度的公平合理。学术民主可以为多元利益提供一种文化的协调氛围,尽可能多地减少政治强权以及经济利益的干预,从而净化和优化学术风尚。在大学日益与外界发生紧密“接触”的今天,重视和强化学术民主的价值能够为置身于学术“软环境”中的学者们提供心灵歇息的家园,创造包容、人性的学术空间,从而凝聚大学多元合力,形成具有团体共享价值观的目标愿景。
    (三)学术创新:建构优良学风的基本要求和内在生长点     
    大学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术支撑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学术创新,是大学学术发展的生命,是大学开放性和持续性的基础。崇尚学术、具有优良学风的大学,必然是崇尚学术创新的场所。学术创新的前提,一方面是政府和学校要重视营造一种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自由的大学文化氛围,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者们专注于学问,以学术为志业。“宽松、优雅的学术环境必将有利于我们大学的学风建设。”[3]另一方面是学者们要有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敢于超越和创新固有的“学术藩篱”。学术创新所带来的结构性组织的形成及制度化,能够使学风建设具有稳定的制度规范,从而为学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断激活的内在生长点。
    二、大学学风的文化要素构成  
    理解大学学风的文化属性,对于我们进一步剖析学风建设的文化要素构成及其内在联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学术自由是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所在,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表征。学术民主,是学术生存和学术发展的秩序化方式,体现了大学遵循学术发展的组织设计和制度安排,是大学制度文化的内在要求。学术创新,是前两者的自然延续和必然体现,属于大学行为文化。它不仅涉及学术原创实践活动,而且包括一切保护和维持学术创造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秩序的建构和增减,包括一切尊重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的制度安排和文化风尚的渐进式生成。因此,从文化属性的视角看,大学学风的文化要素主要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构成的。正是这三个由深层向表层相互联结的文化要素,构成了一个大学学风建设的有机系统(如图1所示,见纸质版刊物)。
    (一)精神文化:处于大学学风系统的深层文化维度,是大学学风的灵魂和最高表现形式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的批判精神、进取精神和办学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大学个性的基本“注脚”,具体表现为大学办学过程中所尊崇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追求等,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大学精神文化是学风建设的根本性规定和哲学假设。学风建设必然是大学精神文化在现实世界的实践。偏离了大学精神文化的学风建设,要么会导致大学沦落为世俗的职业培训机构,要么会使大学在现实利益中失去平衡终而迷失自我的根本使命。精神文化作为大学人对“大学之所谓大学”的一种认知和诠释,它深刻地影响着学风建设的理念、大学整体的价值观以及整个大学优秀文化因子的传承、弥漫和扩散。因此,处于大学学风系统深层文化维度的精神文化,是学风建设的根本价值,也是学风建设的灵魂所在。
    (二)制度文化:处于大学学风系统的中介文化维度,具有规范、约束和激励学风建设的功效  
    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人在长期的办学和治学实践中对大学制度的心理认知及形成的行为习惯、价值选择与判断和心理图式的总和,凝聚着“大学人”高度概括的治学理念和价值观,也是学校管理规范化、学术发展有序化的重要保障,是学风系统中联结精神文化与文化实践的中介。美国学者理查德·斯科特(W.Richard Scott)认为,富有丰富内涵的制度概念“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4]。他将规制性(Regulative)、规范性(Normative)和文化——认知性(Cultural-cognitive)作为制度的三大基础要素。其中,制度的规制性要素的核心成分,包括强制性暴力、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其合法性基础是法律制裁。规范性要素包括价值观和规范。“所谓价值观,是指行动者所偏好的观念或者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观念,以及用来比较和评价现存结构或行为的各种标准。规范则规定事情应该如何完成,并规定所要结果的合法方式或手段。”[5]其合法性基础是道德支配。文化——认知性要素是组织的个体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不断反应经由历史的累积而形成的视若理所当然的共同信念和共同行动逻辑。其合法性基础是可理解、可认同的文化支持。斯科特认为,在这三大基础要素中,文化——认知要素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它影响和制约着其他两个基础要素的形成和功能发挥。斯科特关于制度因素基础的分析对于理解制度文化在大学学风建设中的定位及意义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作为一种规制性和规范性的制度安排,大学制度深深地蕴涵着大学的文化及文化变迁的痕迹,规范、约束和激励着大学人建设学风的方向和行为。
    (三)行为文化:处于大学学风系统的表层文化维度,体现着学风建设的成果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行为的解释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具体而言,行为是行为主体本能地回应内部或外部的某种刺激的活动和自觉地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基于精神文化的激发、遵从大学制度文化的规范、围绕大学核心价值而开展的各种行为活动,它反映了大学应对外部需求和自我建构的传统、习惯以及意愿。“大学行为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学’和‘行’。‘学’包括教师的学识、学生的学风,也包括大学教学科研行为中的学术规范和学术创新。‘行’不仅仅是大学人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交流、交往和待人接物,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影响下的行为方式。”[6]作为一种外显的多样化的文化,行为文化处于学风建设的表层,是连结大学各项工作的纽带,是大学价值观和学术精神的显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实践中的自然延续和必然体现,同时又反作用于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自我修复、自我发展,体现着学风建设的成果。可见,行为文化是学风建设这一特定活动所展示的对“大学”这一主体的文化理解。
    三、大学学风建构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实践策略
    文化引领风尚。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从价值取向上看,在我国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风建设,努力构建深刻蕴含着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可持续的优良学风,才能实现文化育人、以文化人之目的。
    (一)以蕴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文化引领大学学风建设  
    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其核心是彰显着学术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大学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大学精神文化,首先是创新的文化、科学的文化和人文的文化的集中反映。从根本上看,我国大学的学风建设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围绕塑造大学精神这个核心而展开。具体而言,一是要坚守和传承学术精神。“现代大学学术精神主要应包括学术求真精神、学术自由精神、学术独立精神和学术创新精神。”[7]学术精神的张扬,是大学最根本的品质,也是大学个性精神得以扬弃的前提。从学理上看,个性精神的培育,又是大学形成特色学风、特色品牌的基础,这也是一所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二是要营造和珍视人文精神。在大学学风建设中倡导人文精神,就是要以大学人为本,对多元价值、多元观点给予更多的宽容、理解和信任,积极为大学人的创造性精神提供尽可能的支撑,引导大学人在不断完善自我知识体系的同时,积极思考知识对人的主体精神的发扬,探究自我的社会责任以及人生真谛,反思科学对人类生命的意义,从而保持大学独特的文化个性。这是大学学风保持人性和人道精神的根本。三是要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对待真理,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它是求真精神、创新精神、自由精神、批判精神和宽容精神等的理性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大学精神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正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存,才使得大学学风得以保持多样性的活力,促使大学在回应现实多元化需求的同时,深刻地反思自身发展的逻辑。这是一所大学在建设优良学风的过程中应该秉承的准则,也是大学学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向。
    (二)以蕴含文化管理理念的制度文化保障大学学风建设  
    建设中的制度文化是历代大学人对大学之所以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引领社会发展的各种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是大学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定势和文化认知。健全的制度文化对于优化大学治理结构、塑造大学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确立大学的办学理念、形成可持续的优良学风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斯·韦伯认为,“每一项职业都有它自己‘内在的准则’,并且应当据此准则来完成。”“‘要是人是天使,将不会需要政府。’同样,要是教授是天使,将不会需要道德规则”。[8]从现状看,当前的大学学风建设,一方面要强化其制度文化的“规制性”和“规范性”所固有的约束和激励功能,以保证学风建设的纯洁性,明确学术发展的合法性路径,规范学术发展和竞争的制度环境,杜绝学术不端、学术虚假和学术腐败,促使学风建设成为大学人自觉建构与完善的文化行为;另一方面,又要遵循其制度文化的“文化——认知性”,在制度文化中植入文化管理的理念,这是至关重要的。具体而言,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取向。制度本身是为大学整体工作服务的,说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协调发展服务的。制度文化建设应该深刻体现大学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创造精神,弱化其在学风建设上的量化、事本、命令等价值体现,应充分体现质性、人本和需求等价值,从而体现出优良学风所特有的人文和生命的终极关怀。二是要坚持学术关怀取向。大学制度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倡导和规范学术宽容、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的文化。这一文化是大学作为一种文化组织取得学术发展合法性的基础。制度文化的学术关怀将为学者提供充足的精神激励,促使学者真正地投入学术科研和教学工作,并保持正确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这是优良学风建设的基本前提。三是要坚持以“校”为本取向。当前我国不少高校的学风建设实践存在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现状。这很大程度上是大学规划者没有从所在大学本身的特色出发进行科学的定位的结果。大学制度是一所大学行动的指南,如果没有根基于学校特色的文化,制度文化就很难形成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给予制度文化以特色和校本——即基于学校发展的学术自治、课程自主和管理自控等,大学文化管理理念才能通过激发制度文化的内核进而转化为优良学风建设的实际行动。
    (三)以健康多元的行为文化激活大学学风建设  
    大学学风建设是基于大学核心价值而开展的系统性工作,是大学人围绕学术发展和大学文化建设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人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服务、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是学校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办学价值观和理念的动态反映。大学人的行为文化能否遵从大学发展的价值,能否展示学术文化所应有的精神和制度意涵,能否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主体文化与亚文化之间保持一种清醒和正确的定位,关系到大学学风建设的实现旨归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当下我国大学学风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努力建构集人文美、科学美与自然美为一体的,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教化人和多元文化兼容并蓄、自由争辩的,既健康向上又生动活泼的高品位的大学行为文化,以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激活大学学风,促进学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首先,要创设推动师生广泛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其在学术性和群众性的活动中体验大学精神的魅力;其次,要定期开展校史教育和以弘扬校训精神为主题的活动,加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动力;最后,还要创设多样化活动平台,利用学生宿舍、教师活动中心及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等推动师生在满足基本诉求的同时,进行积极而自由的校园文化探索和实践。
    注释:
    ①本文的“大学人”,是指以大学领导、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为主体的一个特殊的知识和文化群体。
    参考文献:
    [1] 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5-10.
    [2] 卢晓中.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28.
    [3] 黄达人.谈大学学风[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2):34-39.
    [4] [5] [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第三版.姚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6,63.
    [6] 蔡劲松.大学的行为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7-11-13(A12).
    [7] 苟国旗.浅析现代大学学术精神的内涵[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43-46.
    [8] Kerr,C.Higher Education cannot Escape History: Issu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4: 1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tougao.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GMT+8, 2024-11-30 12:53 , Processed in 0.12315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