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tougao.com中国最大的知识投稿分享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投稿
SCI\SSCI\CSSCI\北核\EI,核心期刊快发!QQ 1954874365,电话、微信:18259161125 近期有优惠!法律顾问:肖律师
查看: 5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有一位学者型“政治化妆师”

[复制链接]

8645

主题

8731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3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15 11:2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标题:冷面王沪宁:从学者到“红墙”第一智囊

作者:苏清涛

如果中国有一位“政治化妆师”,那么他就是王沪宁。

王沪宁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政研室主任,为中共最近三任总书记重要的智囊人物。在习近平多次出访国外时,王沪宁的名字经常出现在陪同人员里。

在新闻联播中,他不苟言笑,冷面相视。而观众看不到的是,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中国梦”,他的理论贡献颇多。从学者到“红墙”第一智囊,他的跨越不是偶然。



一、拒绝去日本访学的“读书人”

在1995年进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之前,王沪宁是复旦大学的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虽然在学校有很多头衔,不过,他自己最为珍视的头衔是“读书人”。当别人介绍他是一位学者的时候,他会立即更正:不,只是个读书人。

王沪宁的学生,也是他曾指导过的93复旦大学辩论队最佳辩手蒋昌建说:“别以为‘读书人’仅仅是一种谦逊,真正称得上是读书人的,恐怕没几个。读书人实际上就是专注某一项工作的人,与偶尔的读书不同,就如偶尔的炒炒菜并不能称之为厨师一样。”

1971年,王沪宁初中毕业。由于体弱多病他躲过了上山下乡的浪潮,留在家里继续自学。那时因破“四旧”,可供阅读的书很有限,但王沪宁抓到什么读什么,现在回想起来,他对那段时光充满眷恋:“那时候虽然没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书好读,但对我个人却形成了两大优点:一是学会了思考,可以把一些最普遍的事情条理化分析,问几个为什么;二是让自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到现在为止,我仍然觉得读书对我来说是最快乐的事。”

1974年夏天,在做了不到3年的学徒工之后,王沪宁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华东师范大学西语系学习法语,这一年,他19岁。按正常情况,王沪宁应该走上一条外交官道路,但是一个新颖的理想引导着他,使他在毕业时,毫不迟疑地选择了继续深造,并进入了当时刚恢复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他的导师则是有名的研究《资本论》的权威陈其人先生。

尽管时隔36年,90岁高龄的复旦大学教授陈其人依然记得王沪宁复试时的情形。“他来考的时候,复试啊,迟到了,本来是要取消考试资格的,但我比较照顾他,迟到了大概20分钟吧,还是让他考试了。”陈其人回忆,因为王沪宁“初试的时候文章写得很好”。

毕业后,王沪宁留校任教。当时,高校里有少数年轻人,向往出国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青年教师人才匾乏。王沪宁不相信唯有出国才能成大器。当时的王沪宁,总是主动要求带课,短短的几年内接连不断开出别人开不出的难课、新课,而且开得有声有色。“能干、有才华、一目十行”一一这是当时复旦同事们对王沪宁的评价。

王沪宁也爱看武侠小说。读《射雕英雄传》,认为金庸的小说给人启发的是它巧妙的构思和大胆的想象力,“尽管是虚构,但是这种想象力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有价值。如何突发异想,把本来的平平淡淡,看得异军突起,这样才能有创造性。”

王沪宁喜欢简约,讨厌繁琐。因为烦填写复杂的表格而放弃去日本做访问学者。在1994年1月12日的日记中,王沪宁写过一篇文章叫“反对表格主义”,里面提到一件事:“上次要去神户大学做访问教授,一定要问我初中是什么时候毕业,高中是什么时候毕业,哪一个月?哪一天?真是荒唐,和我做一名访问学者有什么关系?最后下决心不去,受不了这个。”

王沪宁在回忆校园生活时说:“复旦大学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了理想主义的魅力,这是复旦给我的最宝贵的东西。理想主义对于个人的人品和情操是最好的磨石,越是敢于在理想主义磨石上磨砺的人,他的生命就越会放出异彩。因此,我们应该时时审问自己:我还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吗?”

二、领导人的“青睐”

王沪宁在1995年出版的《政治人生》中曾这样形容自己:“政治的人生,并非指一种政治的经历,而是说,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学者,我的大部分时问均用来做我的专业学问了,以至这一学问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生命。”

由于勤奋,王沪宁迅速成为研究政治学理论的知名青年学者。1985年,年仅30岁的王沪宁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因其“全国最年轻”而成为新闻人物。

1988年,王沪宁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访问学者,在此期间,他与同在美国留学的江泽民之子江绵恒相识并成为知己。在美的半年内,王沪宁去过美国30几座城市和近20所大学,在数十个政府和私人部门做过调查,与众多的美国人和外国人讨论美国,并将每天讨论、访问和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写成《美国反对美国》一书。

在该书中,王沪宁细致描写了美国总统的就职仪式,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任何政治体制,最为根本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进行权力交替。这个问题不解决,社会就难以有一个持续的稳定的政治秩序……政治规矩和政治传统之所以有作用,在于它们能保护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团体之问的权力关系。”

王沪宁政治学方面的才华,早在十三大之前就已经被党和国家的一些领导人看中,特别是其有见地的政治学理论被看好。他的政治学著作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深入浅出地讲明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

当时,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的曾庆红对王沪宁很是欣赏。有一年春节,上海市委的有关领导分别到各大学去参加教授们的春节茶话会,曾庆红选择了去复旦大学。茶话会之后,曾庆红特意找到了年仅30多岁的王沪宁,与他就当前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等问题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谈话。当时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几乎分辨不出谁是领导、谁是学者了。

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也很熟悉王沪宁这个名字,他虽然没有见过王沪宁,但王沪宁的著作却是他爱看的理论书之一。数年后,当王沪宁被调到中央时,江泽民一开始就引用了王沪宁大段的政治学著作原文,这让王沪宁十分吃凉。另一位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在调进中央之前也曾有过请王沪宁作政治顾问的念头,进入中央之后仍念念不忘,而且多次在江面前提起。

调入北京后,王沪宁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参与起草十四届五中全会文件,负责在报告中阐述“十二大关系”,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等十二个方面的关系。当“十二大关系”以决议形式传达以后,美联社当天发表评论称,新决议既表现了第三代领导人的群体智慧,又表现出未来中国的强大希望。

走进中南海,王沪宁参与了十三大以来多部党的重要理论文献的起草。其中,有关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不能超越中国现阶段条件的论述,为中国政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王沪宁曾在一些文章中反复强调,“一定的政治体制必须适应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不能移花接木,也不能搞拔苗助长”。在民主政治方面,他认为“政治体制改革不能超过我国现阶段的条件”,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轴来发展民主政治,也只有这样,发展民主政治才是有效的”。这些理论的影子,都可以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的决议中见到。

1998年,王沪宁出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并且自此时起,开始以“国家主席特别助理”身份,在江泽民出访等外事活动中陪伴左右,成为那个时代最为重要的高层智囊。此后,他协助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此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三、政治角色空前绝后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胡锦涛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王沪宁则在此时更上一层楼,在中央政策研究室由副转正。在5年后的十七大上,王沪宁进一步进入中央书记处,从日常工作安排到智囊建议,对胡锦涛执政10年的政治建树着墨颇多。

到了十八大,王沪宁则从204人的权力大名单中,晋升至25人的决策核心圈,创下了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进入政治局的历史先例。十八大之后,王沪宁紧密陪伴习近平左右,成为新一届中共高层的核心智囊。至此,王沪宁实现了辅佐三任总书记的新纪录。

分析人士认为,连续辅佐三任总书记、政治地位逐级上升,王沪宁的政治角色更趋吃重。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新设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国安委是国家层面的国家安全和危机处理常设机构,外交、公安、安全、总参、对外经贸等职级部委首长将是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在这个新机构中,王沪宁将起到一个类似美国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作用。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设在中央政研室,由王沪宁兼任改革办主任,其政治分量陡增。

王沪宁是服务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首席理论家,这在中共历史上既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胡乔木,这位当年中共“第一支笔”,也只是为毛泽东、邓小平两位领导核心服务过,而且为毛、邓服务的大笔杆子还有陈伯达、胡绳、田家英、李锐和邓力群、于光远等人。而王沪宁在中共党内则是“一枝独秀”,成为自胡乔木以来第二位职务到政治局委员的大秀才,加上服务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建树,这显然是前辈同行难以企及的。

(本文原载于2014年第3期《新桐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tougao.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GMT+8, 2024-11-30 10:41 , Processed in 0.26245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