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tougao.com中国最大的知识投稿分享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投稿
SCI\SSCI\CSSCI\北核\EI,核心期刊快发!QQ 1954874365,电话、微信:18259161125 近期有优惠!法律顾问:肖律师
查看: 10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郭继承: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复制链接]

8645

主题

8731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3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5-4 10:0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郭继承: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发布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9-04-10浏览次数:673
2019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召开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如此强调对青年的正确引领和对青年干部的培养?正确的引导青年和培养好青年干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回答,对于我们做好青年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民族复兴大局中看青年的使命
中华民族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进,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越是走向全面复兴,越是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越是会经历无数的考验,甚至是惊涛骇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中间会有无数的风险和考验。中华民族的复兴,在客观上会改变世界上几百年以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无论是中国的国力还是中国的文化和智慧,都会在世界上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而产生的国内外各种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知,这也是十九大报告为什么要提出“伟大的斗争”的深刻原因。
面对未来中国发展过程中会经历的惊涛骇浪,我们的人才培养必须未雨绸缪。面对当前青年人出现的一些脂粉气、娇柔气、虚荣、攀比、过于关注“小我”、缺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没有大志气、缺少大情怀和大担当等一系列问题,都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从事青少年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要让中国青年有青松品格,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干部,要能够承受各种考验和压力,要在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的第一线中历练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洗去浮华,敢于承担,坚定信念,增长本领,无论党和国家交给什么样的工作,都能任劳任怨、坚决完成使命。
同时,我们要站在超越历史周期律的高度思考青年干部的培养问题。历史周期律,从最直接的意义上说是人的周期律,是人没有能力应对时代的变局而带来的历史灾难。比如说,在历史上,当某一个时期蒸蒸日上的时候,往往是国力大增,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骄奢淫逸、贪图享乐之风开始滋长蔓延。看似繁荣景象的背后,社会凋零的因子已经开始显现。于是,当社会出现繁荣之相的时候,也往往是埋下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伏笔。当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一定要居安思危,一定要站在整个历史大局中的理清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使命。
我们今天推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决不可重蹈历史的覆辙,决不可成为历史周期律的一环,而是要确保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和持久繁荣。这就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上保持高度清醒,未来几十年、上百年中国会遇到什么、经历什么,我们人才的培养就要朝着哪个方向努力。一句话,我们的人才培养规划不仅要有立定历史大局的远见,更要有承担未来历史责任和挑战的能力。无论将来中国会经历什么、遭遇什么,我们早已经有所布局,当我们中华民族保持高度清醒的时候,能够承担所有历史挑战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定是万古长青!
二、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升自我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
为政的实质,是处理好公共事务,是如何掌握好国家公权力的问题。所谓“公权力”,是对“私权”而言,掌握好“公权力”的根本就是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如果夹杂私货,把“公权力”视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必然是害人害己。
关于人才培养,庄子在《天下》篇中,提出 “内圣外王” 四个字,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修己以安百姓”,《大学》中则明确提出了“修齐治平”的成长逻辑。所谓“内圣外王”,是说一个人的“内在”和“外在”是高度统一的关系。一个人内在的修为如何,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外在的功业和成就;反之,一个人内在的修为提升,也只有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才能逐渐得到培育和升华。因此,青年干部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要摒弃急功近利,认真加强自身学习,在书本上学,在实践中学,向人民群众学、向领导同事学,在用心学习的过程中增长才干,拓展格局,砥砺品性,完善人格,健全心智。有了“内圣”的基础,才能在实践中做出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才能迎接生活工作中的各种考验和挑战,才能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在实处。这也是孔子为什么说“修己”才能“安百姓”,为什么《大学》要强调“修齐治平”,因为当一个人内在的修为还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根本没有能力做成一番事业,更谈不上让人民群众心悦诚服。
在如何“内圣”的问题上,中国文化有非常丰富的论述。《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不是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是要具备“仁”的品格和境界。真正的成人之道,就是培养人的“仁”这种品格,否则,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那么如何才能让人成为“志士仁人”呢?《大学》开篇就明确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就是不断地实现自我净化和自我革命,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经过“三省吾身”,从而让自己的自私、贪欲、狭隘等人性的弱点越来越少,从而让人性之中的“奉献、仁爱、正直、广大”等人性的优点越来越多。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从“小我”走向“大我”的过程。当一个人真正能够不断净化人性的弱点,不断培育和扩大人性的积极方面,真正放下“小我”的时候,那就是“止于至善”的境界,那才能做到“天下为公”,那也就是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所讲: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句话,一个人只有经过明明德,经过修齐治平的历练,经过不断的自我净化和升华,甚至要有自我革命的大勇,才能开出“大我”的格局,才能把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终生的追求而矢志不移!否则,一个心中有各种私心杂念的人,一个有太多的人性弱点而不能明明德的人,根本不可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便是嘴上高喊口号,也是我们党所批评的“两面人”。修身要做到表里如一、内外如一、言行一致。真正内心认同我们党的宗旨,在实际上也按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践行。
青年干部只有深刻认识提升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只有在勤于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种意识。比如四个自信的问题,如果大家认真阅读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世界的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必然是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必然要把发展的根基奠基在自身文明的土壤里。如果我们善于总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智慧,我们就会发现在走向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我们虽然要善于学习任何民族的优点和长处,但中华民族的发展必然是将根基奠基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必然是走中国道路、坚持中国制度、发展中国理论,这是四个自信的深厚历史文化根源。比如在树立四个意识的问题上,当我们阅读中国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什么时候政治上大一统,各民族团结一致,领导人发愤图强,励精图治,上下同心,众志成城,什么时候就国力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相反,什么时候政治上分崩离析,什么时候就内忧外患、人民生灵涂炭。有了这样的觉悟,自然会强化四种意识,坚定与中央保持一致,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
所谓的“外王”,其实质就是要拥有为人民服务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本领。一个人有正确的价值观、立场和很高的内在修为,要通过服务社会、推动中国发展的实践来体现和证明。须记空谈必然误国,实干才能兴邦。曾子在“吾日三省吾身”中强调“传不习乎?”意思就是老师传授的道理,我有没有真正落实在实际的工作中;《中庸》特别强调“道不远人”,意思是真正的智慧不在书本上,更不是嘴上空谈,而是体现在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的实践中。王阳明更是明确地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一个人真正的修为要在“事上磨练”,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站稳脚跟,才是真功夫。我们党更是反对空谈理论,主张 “理论和实践的一致”。一句话,对青年干部而言,修身的根本目标,在于做好为政的工作,承担好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一个人内圣的境界,不是夸夸其谈,而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才能落实,才能得到证明。
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对于今天我们如何做好青年干部培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无论是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中国历史文化,还是向实践学、向人民群众学、向领导同事学,目的都是通过加强自身的修为,来更好地承担历史交付的责任和重担。只有把“修身”做好了,才能打牢“为政”的根基,才能真正做干净担当、不辱使命的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接班人。
三、在历史大视野中确立教育的责任
教育是改变国运和确保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的根本举措,教育的状况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我们能否为中华民族的长久发展提供人才的基础。在谈青年干部的培养问题时,不可不谈及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教育的根本目标不仅着眼于个人层面的学以成人,更在于为国育才。一个人的福祉只有放置在国家振兴的大局里面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教育的目标、理念和宗旨要放在民族复兴的大局里面才能看得清楚。中国有一本著名的家训《了凡四训》,其中讲了一个人如何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代表了中华民族对命运的看法。中国文化反对“宿命论”,主张“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主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果将这种精神放大到对国运的看法,其实质就是超越历史周期律的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各方面蒸蒸蒸日上,可在人民逐渐富裕的过程中,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全社会对孩子千呵护、万呵护,唯恐受一点伤害,以至于老师和学校不敢行使正当的管理权,一旦学生不满意,老师和学校战战兢兢,可是我们想一想:这些脆弱的孩子一旦走向社会,面对各种国内外的各种挑战、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各种压力等等,如何能够做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因此,越是在国家繁荣发展的时候,越要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忧患意识,越要在各种历练中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否则,一旦“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国运就会急转直下,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青年的状态如何,青年干部能否承担历史使命,教育部门责无旁贷。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任何人,不经历摔打、不经磨难、不经历挫折、不经历身心煎熬,都不可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人。简言之,将来中国会经历什么、发生什么,中华民族长治久安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面对复兴路上的惊涛骇浪,我们培养的人,要无比坚定,百折不挠,真挚的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能够将全部的身心和热血献给民族复兴的伟业。
结语:知行合一,不辱使命
青年兴,则国兴。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我们当前的局面,是近代以来最好的局面,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也面临光辉的前景。对此,我们自豪的同时,更要保持高度清醒,居安思危,常怀忧患意识,预见到未来中国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未雨绸缪,做好防范。青年人要有纵观古今的远见,有承担历史责任的自觉,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万斤重担,认识到自身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和亿万人民的福祉。青年朋友一定要加强学习,全方位增长才干,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中领悟、成长、成才,从而确保中华民族复兴的事业薪火相传,万古长青。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思政研究所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tougao.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GMT+8, 2024-11-29 18:24 , Processed in 0.11036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