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tougao.com中国最大的知识投稿分享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投稿
SCI\SSCI\CSSCI\北核\EI,核心期刊快发!QQ 1954874365,电话、微信:18259161125 近期有优惠!法律顾问:肖律师
查看: 9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然》杂志记者其报道“不应作为韩春雨实验可重复的证据

[复制链接]

8645

主题

8731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3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17:1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10月10日)有媒体报道说,因其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实验不可或很难被重复进行而被科学界同行深重质疑的韩春雨,仍对自己团队创造的这一技术的可重复性及其可用性具有信心。
在上述《科技日报》的这篇采访报道中,韩春雨称他自己曾验证过这个实验的可重复性,“论文发表之前按要求重复过实验,论文发表后也重复过”。而对有人将其与日本的小保方晴子(在《自然》发文称发现了STAP细胞但无法被科学界同行重复)相比的说法,韩春雨回应说,小保方晴子的实验“是没有一家实验室重复出来,而我这个实验已经有人重复出来,连《自然》的记者David都调查过了”。
此谓《自然》杂志记者的调查,是指《自然》杂志的记者根据韩春雨提供的5人名单而采访到了其中3人,这3个人在匿名的情况下称其重复了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的实验。但是,也另有媒体于上月6日报道说,做此采访的《自然》杂志记者David Cyranoski在邮件回复中国媒体的询问时表示,其报道“不应该被作为韩春雨实验可重复的证据”。
而《自然》杂志官方对此采访报道的正式表态也与其记者所述一致:“8月8日发表的文章是一篇由《自然》新闻团队所做的新闻报道,不应该被认为是验证该研究的诚实性。”《自然》也就此说明“当《自然》期刊和其他《自然》旗下的期刊中的任何观点、结论被作为新闻报道时,不应该被认为是来自学术编辑团队的观点”。
此番中国科学界围绕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实验可否重复的质疑和争议,恰逢每年一度的“诺奖季”,由此也更加凸显了这些质疑和争议的意义。试想,如果没有先前被冠之于前的“诺奖级”的定语,还会有今日如此广泛的、早已不限于科学界的对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实验可重复性的质疑吗?
当然,以当今科学与人类福祉紧密关联的性质,尤其是在中国——科研活动经费几乎都来自纳税人缴税而构成的公共财政的情况下,公众有权利知道科研成果的真伪,科学家也有义务对公众做出相关的说明。不过,在科学研究问题上,公众也不妨多一点耐心,多待一些时日,给相关研究者及其科学界同行留足时间,以完备其回应的结论。
在此,所谓不妨多一点耐心,更主要的还是指那些在相关结论未出就破例迅速动起来的部门和单位。据报道,在韩春雨团队的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实验被披露后,韩春雨在几个月内已经成为河北省科协副主席、“美丽河北·最美教师”。7月,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又推荐其为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的候选人;9月,韩春雨成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候选人。不仅如此,这个尚未得到科学界公认的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却在短时间内吸引来了河北省财政性资金安排2.24亿元,用于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的建设……
上述的头衔也好,资金也罢,不是不可以给,也不是不可以拨。但是,等相关质疑和争议有了定论再行决定,一点也不晚。正是在没有上述头衔和资金的条件下,韩春雨进行了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实验,并认为其成功。显然,不论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实验可否重复,上述这些头衔与资金都并非韩春雨及其相关实验的必要条件。在质疑和争议声中,再多的头衔、再多的资金,对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实验可否重复一点忙也帮不上。科学家的问题,不是头衔能解决的;科学的问题,不是钱能解决的。否则,如何收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tougao.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GMT+8, 2024-11-30 14:30 , Processed in 0.100093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