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tougao.com中国最大的知识投稿分享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投稿
SCI\SSCI\CSSCI\北核\EI,核心期刊快发!QQ 1954874365,电话、微信:18259161125 近期有优惠!法律顾问:肖律师
查看: 8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异化理论的产生及渊源 作者:廖章锐 lunwenfabiao

[复制链接]

8618

主题

8704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4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11:5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异化理论的产生及渊源

作者:廖章锐  时间:2014-01-08   浏览次数:146 次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揭示,成为半世纪以来人们对此争议不断的话题之一。解读、阐释手稿,建构新的美学体系,必然绕不过“异化”这个概念。然而,在人们乐此不疲的阐释中,“异化”的意义、内容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在这些阐释中,不乏合理的、极具创造性的建构,亦有不少脱离语境、断章取义式的伪造。这些假冒伪劣产品的诞生,源于手稿的未完成以及马克思本人的矛盾思想。手稿中夹杂的一些概念,如劳动等,如何对之界定、全方面地把握,能促进我们对“异化”的理解。此外,西方哲学潜在的一个传统,即“异化”的传统,也值得注意,马克思的“异化”,是对前人批判性的发展,但毫无疑问,只有马克思的“异化”,才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具备批判性的效应。

  一. 从古希腊罗马到德国古典时期的异化渊源

  西方哲人们对异化的探究,由来已久。纵观西方哲学史,几位了不起的哲学家,都遵循着这样一条思路:原初状态(或为本真状态、应然状态)——异化——克服异化。具体地说,即我们确定某种状态为我们的原初状态,一旦我们偏离或疏远这种状态,这就叫异化,最终实现对异化的克服。

  对这一思路的考察,可从基督教神学中见此端倪。如夏娃和亚当,二人本来在伊甸园过着甜蜜的生活,随后因为偷吃禁果,被上帝赶出伊甸园,过着悲惨的生活,最终二人又获得拯救,进入天堂。分析发现:伊甸园的生活,为原初状态;被逐出伊甸园之后的生活,是被异化了的;进入天堂,则为对异化的克服。同样,作为新柏拉图主义的杰出代表,普罗提诺的思路无出其右。普罗提诺通过对太阳的观察、对人类心智的体验,引入“太一”,认为它是世界的本源,它所流溢出来的,“形成了别的实体,”如同“围绕太阳的太阳光永远不断地从太阳里产生出来的”可分为永恒的心智、永动的灵魂以及空间中的物质等等,它们分为各个层次,构成了整个世界。其中,被流溢出来的灵魂,将受制于被流溢出来的物质,而最终的结局,将回到“太一”那里去。在普罗提诺这里,异化思路明显不过:“太一”(原初状态)——流溢出万事万物(异化)——回归“太一”(克服异化)。可以说,隐匿于基督教神学中的这一异化思路,带有虚幻色彩,不足以令人信服。而普罗提诺的异化,则是作为一个纯思辨的哲学问题,具抽象性、先验性。其实二者都在虚构一种假想的原初状态,基督教的意图在于规训人类,而普罗提诺的目的则在于奠定“太一”这一精神实体的地位,并走向他那神圣的“三位一体”。

  在西方哲学由本体论过渡到认识论之后,作为经验主义和情感主义的两位代表,霍布斯与卢梭,摒弃了之前异化问题的虚幻性与思辨性,他们将异化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解决,这无疑为之后的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奠定了基础。霍布斯与卢梭的思想比较接近,二人都强调社会契约制度对人类自然状态的破坏,其思路与前人一致,即原初状态(自由)——契约(异化)——追求未来的理想社会(克服异化)。所不同的是,在霍布斯看来,人类的原初状态固然自由,但其生活无法安定,只有通过契约的方式,让人们放弃个人的自由,将个人托付给一个人或一个集体,这个集体的最高形式,即国家。在国家的统治下,人类能获得和平或稳定,但正是这样一个国家,却又给人类带来无限灾难。因此,霍布斯将国家称作“利维坦”。而卢梭认为是私有财产导致了不平等和奴役,导致了人类的原初状态得以破坏,要想克服这种异化,只有寄希望于一个建立在自由协议的社会契约的基础上。虽然二人有所不同,但他们将异化问题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对异化的担忧令人警醒,并且对克服异化都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在经过了启蒙主义的洗礼后,异化问题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成了一个纯粹思辨的哲学问题。当然,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程度远远高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辩证思维所达到的高度。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探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大特点,而黑格尔正是在这一时期,将异化问题纳入哲学范畴。在黑格尔这里,异化的主体是绝对观念,其客体是绝对观念的创造物,所谓异化,考察的便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黑格尔认为,在经过纯逻辑的发展之后,作为主体,绝对观念能外化为自然,随后又扬弃自然进入到精神领域,最终促使绝对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我们从中可以明白无误地发现普罗提诺的“太一”,但普氏的“太一”是永恒不变的,不像绝对观念一样辩证发展。而到了费尔巴哈这里,异化的主体由绝对观念转变成了人。费尔巴哈将异化作为斗争武器,对抗的是宗教。在费尔巴哈看来,宗教是人所创造出来,但最终宗教成为了人的敌对力量,在宗教的奴役下,人最终丧失了自我。可以说,费尔巴哈将矛头指向宗教,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异化纳入现实领域,并且其唯物主义思想明显,这就为后来马克思对异化的考察铺平了道路。

  二. 两个批判:马克思对异化的界定

  马克迪对异化的界定,相对德国古典哲学而言,更进了一步。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异化的主体由绝对观念转为作为感性存在的人,异化的范围由自然、社会、精神领域缩小至宗教方面,可以说,两人对异化的探讨更多的是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到了马克思这里,异化开始走下神坛,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联系到了一起。

  马克思写手稿的一个很大意图,即进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从而发展出一种对于资本主义体系的理论性的研究。由此,马克思的手稿,始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批判。国民经济学的出发点在于劳动,劳动能创造财富,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马克思发现,工人所创造的财富(产品)绝大部分不属于工人本身,他们所能得到的,是最低限度的生存资料,并且这种恶性循环将无限持续下去。可见,劳动被国民经济学当作一种纯粹作为手段的活动,对于工人来说,劳动是被迫的、不快的,仅仅能满足自身的需要,马克思发现,这是一种被异化了的劳动。

  马克思对“异化”的界定和对“异化劳动”的发现,除了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外,还离不开对黑格尔哲学的承继。黑格尔对劳动有过不少见解,如劳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然需求而从事的一项作为手段的活动,它还是一项“精神的”活动,正是这种活动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此外,黑格尔把劳动描述成一种“对象化”的过程,它是一种自我实现与自我建构的过程,绝非局限于满足自身的需求。再者,黑格尔认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是一种本质的“类”活动,黑格尔认识的不足也正在于此,他把所有的劳动都当作一个过程,在他“同一性”思维的影响下,所有的劳动都能让劳动者实现并建构自身。马克思在这一点上,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发现并非所有的劳动都是黑格尔所描述的,“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强有力的反驳,工人在异化劳动的情形下,并未实现自身,反而失去了自身。这是马克思在探讨异化劳动的第二个方面——劳动本身的异化时所谈到的,其实这里所说的劳动,在马克思看来,早已演变成资本,只作为工具性的行为而存在。马克思在对国民经济学与黑格尔学说不遗余力地进行批判之余,也不忘黑格尔的功劳。由此,马克思在此处所吸收的是黑格尔对一般劳动的界定。他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将一般劳动与异化劳动进行区分,异化这一理论的产生,便来自于这两个批判。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后世影响极深,卢卡契的“物化”、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等等,都能从这里找到源头。诸多前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对异化与自由、劳动、对象化、外化、物化之关系或区别的分析,对异化产生时期(马克思认为是资本主义才有的,有学人对此意见相左)的怀疑,以及对异化普泛化现象的研究等。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个思路来研究,若我们不再向后走,反其道而行之的话,能让我们对整个西方的某些学术传统、思路、方法论、问题域等等,有更深刻的了解与更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第463到466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年。

  [3]姜涌:《异化理论的发展过程》,见《济南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第14页。

  [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来源:《拾贝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tougao.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GMT+8, 2024-4-25 19:16 , Processed in 0.14569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