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tougao.com中国最大的知识投稿分享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投稿
SCI\SSCI\CSSCI\北核\EI,核心期刊快发!QQ 1954874365,电话、微信:18259161125 近期有优惠!法律顾问:肖律师
查看: 606|回复: 0

打好慈善文化“组合拳”“一镇一孝廉”创建为抓手

[复制链接]

8602

主题

8688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370
发表于 2018-12-27 16: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以来,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政府按照福建省纪委建委开展“一地一品牌”廉政文化宣传活动的部署要求,以“一镇一孝廉”创建为抓手,通过挖掘孝廉人物典型事迹,打造孝廉文化产品,整合埔尾、杨厝两个行政村,打造“慈善”文化景点,弘扬慈善文化。

目前,两个村均在搜集祖先遗留的产物,汇编成册,以传后世。

打好慈善文化“组合拳”

怀揣着敢想、敢闯、敢拼的精神,漂洋过海,异国创业,在历尽沧桑开创起一片海外新天地后,许多华侨仍然会选择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寻找自己的“根”。回乡创办慈善事业、修缮或是新建祖屋,便是落叶归根的第一步。

“林氏义庄”“碧山楼”“新厝、旧厝古民居”“林氏家庙”“本源界”“节孝牌坊”等一大批至今保存完好的兼具闽南传统特色和西式洋楼特点的古厝、古建筑,不仅让华侨们在故乡有了落脚之处,也向后人述说着他们的精彩人生。

这些古厝不仅见证了前辈们勤劳而又智慧的传奇一生,也在闽南文化与南洋文化汇融过程中,显示出其独特的多样性,写下了闽南地区海外交流与早期参与全球化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了解,角美镇政府在开展“一镇一孝廉”创建活动中,以挖掘、培育和弘扬孝廉文化为主题,结合移风易俗工作,以埔尾村和杨厝村为基地,充分利用两村现有的宗祠家庙、古厝等场所作为载体,因地制宜,将收集到的本地古今孝廉人物事迹、家风家训等进行整体设计,打造乡村“慈善文化”景点,传承慈善文化。

走在杨厝村村口,一个巨大的牌坊竖立在眼前,牌坊上书“吉德路”。牌坊下,便是一条宽阔的水泥村道。据杨厝村村委杨智辉介绍,这条村道之所以取名“吉德路”,是为了纪念华侨杨吉德先生,“杨吉德是南洋华侨,他在外经商赚了钱后,就回来给村子里修路、修学校,帮村子里做了很多善事,村里人为了感谢他,所以将这条主村道命名为‘吉德路’”。

杨吉德,仅仅是代表人物之一。杨厝村、埔尾村,无数在外经商的华侨,富裕之后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回乡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他们也成为后辈们的“慈善典范”。杨厝村现任村支书杨伟强,每年都自掏腰包,帮助那些贫困的学生,资助他们上学。

角美镇的各中小学校,也多次开展校外活动,以现有的“林氏义庄”等古厝为基地,大力弘扬慈善精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记者带你逛古村︱︱这些古建筑、古厝一道别样的风景

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的埔尾村和杨厝村,都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这两个相邻的村庄里,文物古迹遍布,人文景观荟萃。除了妈祖庙、林氏祖祠、林魁水利功德碑等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更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林氏义庄。

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古厝,在闽南实属罕见,这些古文物,也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前往考察,同时这些古文物也成了景点,吸引了各地游客慕名前往探秘。

埔尾村文物点

林魁进士坊漳州现存最早的牌坊

埔尾村的“林魁进士坊”,位于埔尾村南大道上,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建,为进士林魁立。此坊比漳州市区台湾路的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建造的“尚书探花坊”(为漳浦人林士章立)早百余年,为目前发现的漳州保存年代最久远的牌坊之一。牌坊为石仿木结构,坐东向西,四柱三间三楼,面阔7.3米,高4.5米。斗拱横梁,梁上叠屋顶,主间正中牌匾镌刻“进士”两字,横梁镌刻“大明弘治十五年壬戊科林魁”字,右侧横梁镌刻“知府罗列、知县姚鹏同立”字。该坊古朴典雅、造型简洁,是典型的明中期牌坊。

白石林先生祠据传为进士林魁故居

白石林先生祠,据传为进士林魁故居,位于端本堂右前侧,始建于明代,2001年重建,坐南向北,悬山顶砖木结构,前庭中院后堂、单进三开间,占地17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祀明进士广东参政白石先生林魁坐像。

据地方史料记载,林魁(公元1476~1544年),字廷元,号白石山人,龙溪县二十九都白石社(埔尾村)人。林魁幼年家贫,然聪慧好学。明弘治十五年,27岁的林魁登进士第,历官户部主事、郎中,后任江苏镇江知府、山西按察司提学副使、云南兵备道、广东参政等官职,为官清廉,颇有政声。致仕回乡后,参与编纂嘉靖《龙溪县志》,著作有《白石稿》《归田录》等传世。

古厝群清末华侨建的古民居群

十八堵埕林氏古民居群,位于埔尾村东南面,由清末林氏华侨建置,坐北向南,由四座二进三开间古大厝、带东二座抱同字形护厝、西座配右护厝一列和厝前十八堵埕组成,共有房厅90多间,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村中还有林家顺古大厝,位于埔尾村西部,由清末糖商林家顺建置,坐西向东,悬山顶砖木结构,二进三开间古大厝抱同字形护厝,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50平方米。现无人居住,部分倒塌。

古庙妈祖庙为省级文保单位

村里的崇德庙堂,村民都叫妈祖庙,坐北朝南,由前埕、前殿、过水廊道及主殿等组成,占地面积1370平方米,建筑面积412平方米,为省级文保单位。庙除供奉妈祖外,还供奉玉皇大帝、天上圣母、观世音、如来佛等。庙里保存古蟠龙石柱、石狮各一对,“日监在慈”“广大圆满”木匾二个,门墙石构件、石柱和石门联三对、石柱联四对、清光绪九年(1883)《重修崇德堂碑记》一通,堂前有鲤鱼石胜景,庙前保存宋井一口。每年正月初八“佛公诞辰”,三月廿三“妈祖诞辰”,均举行盛大庆祝活动。

鲤鱼石在妈祖庙前河东端,有一群长10多米的天然岩石,呈两条头朝东鲤鱼状,故名“鲤鱼石”,岸上3米处一粒直径1米多圆石,俗谓“鲤鱼吐珠”。两条石鲤鱼中间有一条横向白色条纹,俗传这是妈祖从海上抓来的两条鲤鱼精,这白线就像铁链把鲤鱼锁在庙前河,只许向东吐珠,不让它们作乱。能福荫向东方讨活的人,因而当地众多海外宗亲回乡谒祖,都要去抱抱“宝珠”,沾得福气。

古碑水利功德碑为市级文保单位

据记载,嘉靖年间,白石“官港”年久失修,港道淤滞,经常出现水灾。告老还乡的林魁,率乡人向代巡禀报此事,由知县鸠工重修。水利修缮后,“民感其德,为立功德碑”。该碑与“进士坊”相距50米,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立,被确定为市级文保单位。碑高3.5米,宽1.2米,碑镌楷书“明大参白石林公重兴官港水利功德碑”二行十六大字,碑石风化,碑文模糊难认。

碑文大概记述致仕的广东参政林魁,率乡人请准于省、县后,主持修建官港的经过,其中碑文有“凿石二十余所,改桥二十余座,潮行无阻,溉田二十余里,变盐卤为膏腴,功德在于梓里焉。各乡士人因立此碑,以纪其事”的文字。

本源界有一段“不忘赠金之恩”的故事

现保留着“本源界”的界址碑刻,此宅是林平侯的出生地。

据了解,林平侯名安邦,号石谭。清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林平侯16岁时,在淡水厅的新庄(今台北县的新庄市)米商郑谷的店号做帮工。由于林平侯纯朴、谨慎,又肯吃苦耐劳,郑谷对他非常信任。过了数年,林平侯省吃俭用储蓄了数百两银子,郑谷又主动送他一千两银子,让他自立门户开店。

因为林平侯娴熟书算,又谙生意门道,很快就赚了大钱。在郑谷年老要返归家乡时,林平侯连本带利要送还郑谷当年赠金之恩,郑谷坚持不接受。林平侯没有办法,就在芎蕉脚庄的地方买田地,以每年的岁收租息送给郑谷。

杨厝村文物点

林氏义庄当时著名的慈善机构之一

林氏义庄位于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杨厝村过井社内,占地面积4500多平方米,房屋99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砖木结构,悬山顶,四合院构造,为当时著名的慈善机构之一。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白石保吉尚村居民林平侯在台湾垦殖致富之后,关心家乡宗人的疾苦,择定吉尚村潭头地方筹建林氏义庄。经过近二年营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建成。义庄的整体结构系三座并排的具有闽南风格的两进大厝,前面一片砖,后面建二层长楼一座,配合东西对向护厝,围拱全庄。

这一所慈善事业建筑物,在当时堪称大规模的公益事业机构。抗日战争以前,逐年由台湾运来大量稻谷和棉布,在这里资助石美地区林姓宗族的贫乏族人,解除其生活上的困难。

“新厝、旧厝”华侨打拼的见证

杨在田(1848-1930)乳名知母,碧湖社(杨厝村)人。因家境清贫,幼年只身渡洋,初在菲律宾当童工,后来创建“瑞隆兴铁业公司”,经苦心经营,业务兴隆,他成为菲律宾巨富。

杨在田发迹后,除在侨居地捐资举办慈善事业外,他心怀祖国,热爱家乡,在漳州、龙海、南靖和鼓浪屿等地创办公益事业。1908年杨在田捐资在家乡创办私塾碧湖小学、龙虎堂。1912年,杨在田捐献巨资在家乡碧湖建“恩推以局”,在漳州市区设“大愿堂”,在厦门鼓浪屿办医馆,在石角东(今角美)扶济孤贫寡妇不计其数。

杨在田新厝位于碧湖小学东侧,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为一座二进三开古大厝,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后建花园约600平方米,是典型闽南风格古民居。建筑有其单独特色“一盘棋”造型,所以命名为棋盘大厝。

杨在田旧厝并列在“新厝”之东,棋盘大厝东侧。硬山顶砖木结构,建造于清末期间,为一座二进大厝,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后建果树花园面积约400平方米。

杨在田回乡建造新厝旧厝二座大厝,具有闽南建筑特色,见证了清末民国时期出洋打拼的爱国华侨回乡遗留文化结晶的历史,应得到保护。

碧湖小学旅菲宗亲创办

碧湖小学创办于1908年,由旅菲宗亲杨在田先生独资设立,校址在杨厝社龙虎祠(今已拆除),校名定为碧湖小学,学生二十余人。次年学生增加到六十人,兼收女生,増建校楼一座。1921年再办女校一所,名白石女校,即现在杨厝基督教堂。

1924年,杨在田先生给儿子分家时提出将全部财产的十分之一作为学校基金,折合菲币二万元,将此基金存入瑞隆兴铁业公司。每年只许提取利息作碧湖小学经费,不足部分另筹并遗嘱子孙各房人等不得动用。

养真楼有着一段革命印记

养真楼,当地人称“番仔楼”,即是印尼华侨杨养成先生在南洋打拼十余年后,积累了一笔财富,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返乡建造。

养真楼楼体为巴洛克式建筑风格,二层砖木结构洋楼,坐南朝北,建筑面积三百多平方米。

养真楼不仅述说着侨客的故事,也有着革命的印记。据老人讲,养真楼刚建成不久,红军就借用来休整军队,进驻过一段时间,还在墙上留下了“工农红军万岁!”等字样。

碧山楼兼具闽南与西洋风情

碧山楼俗称“乌楼”,仿巴洛克式建筑,为旅菲华侨杨贺龙(字贺廪)于民国十年(1921)所建。

杨贺龙10岁时就出洋打拼,青壮年时就在菲律宾的杨厝社知名人士杨在田创办的“瑞隆兴铁业公司”任职经理。为了返乡之后有个落脚去处,雇人建了碧山楼,其使用铁件、水泥等建筑物均由海外营运回来承建。

碧山楼结构美观大方,兼具闽南与西洋结合之特色,在古典楼群中格外显眼。

红楼人称“小鼓浪屿”

与碧山楼(乌楼)百米之遥坐落的是余庆园(红楼),1921年建造,仿罗马券廊式,红砖砌成,未抹灰,直接以砖体示人的清水外墙。

余庆园由菲律宾华侨杨清月所建,因杨贺龙与杨清月是叔侄关系,当地人称这两座乌、红楼建筑为“叔侄楼”。

余庆园总占地面积约5亩,花园美观大方,有一座六角凉亭、二个金鱼池,并种上各种果树和花草,人称有小鼓浪屿之美。(海峡导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tougao.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GMT+8, 2024-3-29 07:18 , Processed in 0.10977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