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tougao.com中国最大的知识投稿分享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投稿
SCI\SSCI\CSSCI\北核\EI,核心期刊快发!QQ 1954874365,电话、微信:18259161125 近期有优惠!法律顾问:肖律师
查看: 5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位核心期刊编辑自述

[复制链接]

8618

主题

8704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4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2-23 08:4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是一枚小小编辑,在一家学术期刊工作多年。

我的这份工作被很多人羡慕,因为我们主要和高校打交道,在外人看来,接触的人都是高层次的人。我们的职业也比较受人尊重,基本上不求人。

但工作久了,了解和经历了许多行业内幕后,觉得自身价值感很低。对国内社科类学术期刊、高校很多老师做学问的方式都十分失望。

我们杂志创刊于20世纪80年代,算是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期刊。

很多人羡慕我的工作,因为可以掌管很多高校老师的“生死大权”。这么说有点过分和严重了,其实是说我们期刊杂志在同行中有一定影响力,属于核心期刊,许多学校认可这一头衔,所以老师们如果能在我们杂志上发表文章,这对于他们评职称、申报基金项目和创建个人学术成果有非常大的帮助,而这些重要依据,对教师职业生涯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是极为重要但又十分困难的事情。

因为全国教育类期刊数都数得过来,核心期刊更是凤毛麟角,而高校数量和要发表文章的作者可以说是多如牛毛。僧多粥少这一事实就使得杂志版面资源无比珍贵,很多老师为了能够发表一篇论文,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就连实习生也懂得利用身边资源为自己筑路。

下面说说我工作中印象比较深的几件事情。

一位想评职称的50多岁的男讲师
一天,在工作时间我接到一个电话,声音来自一个有点年纪的中年男老师。他非常客气地咨询想投稿,我跟往常一样,机械且常规地回复他,请您将文章投到我们邮箱,如果文章不错,可以安排,会有编辑同您联系。若超过一个月或一个半月如果没有编辑跟您联系就可以作别的处理了。

他询问了邮箱地址后,说了声谢谢,然后挂断了。

因为我们稿件来源不少,每个月基本上稿件都大大超过版面需求,所以邮箱采稿的几率其实很低,但很多作者其实并不知道这其中的道道,还很期待自己的文章能被编辑选中。

有时候作者带着很高期望投我们杂志,询问进度,我心里其实种有冲动告诉他们,别等了,多试试其他杂志吧。但出于杂志利益,我当然不能这么做。对于这个普通电话,我并没有放在心上,没想到几分钟后,座机又响了——还是那位老师。

编辑,刚刚我把文章投到您指定邮箱了,您能不能查收一下。

我还是用惯常话术回答,您收到自动回复就表示您的文章发到编辑部邮箱了,如果文章可以的话,会有编辑跟您联系的。他或许知道我只是在敷衍他,但还是很客气地问,编辑您贵姓。我说我姓李。

李编辑,我不知道我的文章行不行,您能不能指点指点,您现在肯定很忙,要不我过几天再来问您。

对于有些很喜欢纠缠的作者,通常我会十分反感,毕竟除了收稿,我们还有很多其他业务要处理。但这位老师十分客气,也没有一味地逼迫编辑处理他的文章,所以我对他有些好感。

大概过了一周,我又接到这位老师电话。他询问这篇文章情况,愿意支付版面费,只希望能够有机会发表。

这样的话我耳朵也是听到长茧,现在不缺有钱的作者,缺的是版面资源。

我说您再耐心等等吧,文章不是交版面费就能发表的。他说他知道,恳请李老师帮帮忙,今年年底评职称,就差这一篇。

没辙,我只能看了下他的文章,写得的确不是很好。为了避免他多次询问,我还是在当月将他的文章送审,等待终审结果。大概率我知道这篇文章肯定是无法通过的。

果然,最后这篇文章没有被录用。我电话告诉这位老师,他很失落。我想差不多他应该放弃了吧,实际上我错了。

李编辑,您能不能指导下,文章怎么修改,我一定改好。

其实比这位老师文章写得差的作者不少,因为特殊原因可以安排上去,只是看编辑是否想花这个力气帮助他们。

多次通话中,我慢慢了解到,这位老师在一所高校任教多年,现在已经50多,干不了几年就得退休,但职称却仍旧是讲师,因为没有发表成果在核心期刊上作为评职称的依据。相比之下,很多青年教师三十多岁已经是副教授,这么大年纪的他可想有多难堪。

不知为何,顿时对这位老师产生恻隐之心。我让他先交版面费,至于文章,按要求修改后再发给我,剩下的由我来想办法。

其实我们杂志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作者交了费用,那必定是要给他发表文章的,只是看什么时间安排。为了这位老师文章能够发表,我相当于先斩后奏了。

收了版面费后我也是十分后悔。为了沟通稿件方便,我把自己手机号告诉了这位老师。没想到后面几乎隔个一两天就接到他的电话,不管白天晚上,无非都是请李编辑帮帮忙之类的请求,文章送审进度如何。有时候上厕所好好的,突然被他的电话轰炸,吓得我差点便秘。

无奈,我也想快点把这篇稿件了结了。几乎每个月我都会送审他的文章,没通过,下次再送。主编有时候是故意拒绝发表,编辑如果不刻意坚持,很多文章也就不了了之。但是坚持了四五个月都没有安排的收费稿件,主编最后也不好意思再不安排。这位老师的文章终于等到了这样的机会。

最后这篇文章在他评职称之前终于发表了。

出刊那天,我心中的石头落地。立刻告知他杂志出来了,会第一时间给他快递过去。电话里他十分激动,特别感激我,我也因为能帮助到这位老师而感到高兴。

没过几天,我收到好大几箱当季水果,一看对方电话号码,我就知道是那位老师寄过来的,于是分给了编辑部的所有同事。

从那以后,这位老师彻底从我工作生活中消失了,我再也没有接到过他一个电话。或许是他的任务完成了,不再需要低声下气、千辛万苦去讨好别人,但我并不觉得这位老师很现实。

希望这篇发表的文章,能够让他在后面的职业生涯中更顺利点吧。

那个被特别优待的实习生
初入公司时,一次内部会议上,认识了刘编辑。这么多年,他从编辑做到主任、社长,直至现在的高管。

在他手下做事之前,我听说过他的故事。妻子通过自己努力,被调入新闻出版局出任重要职位,为了全家在一起,他辞掉在当地的工作,跟随妻子来到现在所在的城市。

接近四十岁的他,进入这家公司谋职。从头开始颇需要勇气。因为我的先生也曾经为了我们能在一起,离开了之前稳定的工作和喜欢的城市,来我所在的地方,一切从零开始。

刘编辑和我先生相似的决定,让我觉得这是个好男人,因此对他有种敬佩之情。(其实这是变相在夸我先生,哈哈)

刘升至编辑部主任时,我有幸在他手下做事。因为榜样在前,我工作热情高涨,他对我也十分信赖。

那时他应酬很多。有时我会晚上突然接到电话去办事,但从不推辞,开着自己的车随叫随到。我觉得工作上有榜样很正常,所以从不掩饰对他的崇敬之情。或许阅历太浅,看人识人水平过低,这些初始印象在后面统统被推翻。

有次出差,那时他已经是社长了。带着我和另外一名女编辑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不知为何,晚上9点多时他电话让我去他房间。我狐疑有什么重要事情,都这个点了。

过去之后发现房间灯光昏暗,且没喊另外一个女编辑来,感觉气氛有些诡异。他好像有点心虚,说一个人过来是不是有点怕?这句话让我感觉很奇怪,但我本身是个反射弧比较长的人,当时没有想太多,随口回了句不怕啊。

我直奔主题问刘社长找我有什么事?他停顿了一会儿,问我觉得是否有必要提拔小朱为副主任。我心想这问我干啥,不过还是说了自己的想法。说完,他说好我知道了,没事了。

就这?算了,没事就没事,我随即回自己房间了。

出差回来后,我跟老公说这件事,老公突然从沙发上坐起来,你傻啊?大晚上你们领导喊你一个人去他房间谈工作,谁TM信?什么事情是白天不能说的?我顿时被点醒,好像意识到了什么。尽管我崇拜他,但可能他以为能在我身上能有所图。他停顿的那会儿,或许是在等我明白他的真实想法。

要知道人前人后,人家都说他是模范丈夫,护妻狂魔。这件事情后,这些形象立刻在我心中坍塌。那以后,我刻意跟他保持距离,能推辞的事情尽量推辞,他应该也意识到了很多事情给我做可能还不放心。当然,这也限制了我的职业发展,但我觉得无所谓。

人不能多想,一想吧,很多事情串起来会觉得细思极恐。

他也十分认可一位出身贫寒的女实习生小霍,从外地来此地求学。或许跟他自己出身相似,所以特别优待她。觉得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

我对这位实习生的第一印象是低眉顺眼,反应有点慢。但现在想来,或许这样的人才是大智若愚呢。在她离开之前,刘给她免费发表了一篇文章。一个还未毕业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一篇文章,且一分钱都不出,这可是多少高校教师梦寐以求的事情啊。这个实习生做到了。

小霍毕业后,在刘的协助下进入了一所高校当辅导员,她还不时来编辑部探望刘。没想到最近我又见到她的身影。询问才得知,她已经裸辞,准备考博。毕竟在本地无依无靠,聪明的她又来找到自己的贵人刘。

现在的刘可是公司高管之一,我们喊刘总,他力排众议给她安排了一个兼职编辑的闲差,每个月还从部门单独拨款给她。因为兼职编辑是要坐班的,她除了刚开始来得还算勤快些,后面就很少见到。所在部门任务其实繁重,这位小霍来了根本帮不上什么忙,部门负责人敢怒不敢言。

公司给实习生待遇非常低,但她的待遇却是普通实习生的好几倍,刘总的理由是她有过编辑经验。

就这样,这位小霍在刘总的庇护下,不仅不用担心收入问题,还能安心准备考博。而鉴于刘总这一些年在高校建立的人脉,他只需要打个招呼,小霍考上博士根本不成问题。

编辑部招过的实习生一批又一批,但没有一个实习生能混到小霍这样的待遇。我偶尔回想曾经的那个晚上,如果我“懂事”点,会不会现在收入、职业发展、学术成果都有了?

呵,亲爱的读者们,我只是脑补这种可能性,但我其实根本不在乎这些。

一位学术大咖让我认识了所谓的学术影响力
在我的编辑职业生涯中,有一个名字如雷贯耳。这位知名人士,曾经官职非常高。后被调入一所高校某院当院长,为了迅速扩大自己在学术圈的影响力,他可谓煞费苦心。不仅自己撰文发表,同时还利用自己和社长多年的交情,借故在我们杂志上开辟所谓的合作专栏。美其名曰创新栏目,实质上是把我们杂志当作自家菜园,想种什么菜就种什么菜。

果不其然,在创设所谓的专栏后,他“推荐”了许多文章,作者其实都是他的门下弟子,分散在各个高校的徒子徒孙。这些被推荐的作者的文章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文末的参考文献里都有对这位大咖过往文章或观点的引用。

这种方式能够增加被引用作者的学术因子,从而扩大其自身在学术圈的影响力。无疑对其职业发展是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我曾经天真地以为,高校老师们做学问,一定是埋头苦读,天天扎身于参考文献中,破旧立新,要花费很多心血和时间才能完成一篇有学术影响力的文章。但深植这一行才发现自己太幼稚,如同很多行业幕后一样,有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影响力其实也是有其操作之道的,聪明人懂得如何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从而获取更高阶的资源。

这位大咖也曾是我仰慕的对象,我以为像他这样高头衔、影响力深广的人不需要通过“投机取巧”来获得影响力,但其实是专业玩家技法更加娴熟和专业。

普通高校教师们没有强大的人脉和学术基础,只能通过实打实、一点一滴积累学术成果,而像大咖这类人士们,可以利用自己曾经建立的人脉关系网、资源,通过战略布局快速达到自己的目标。可以说,他们的量级非普通人可比拟。

或许在中国,你不仅要懂得正常途径的玩法,也要懂得非正常途径的生存之道,这样才能快速赶超别人,成为行业翘楚。急功近利、追求效率,或许是各行各业都不可避免的现象,毕竟现在人们普遍心态浮躁,渴求一步登天的人太多,其中不乏像这种大咖一样的人。

传统媒体没落,新媒体崛起,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一些学术期刊受到的冲击并没有那么大,还能够活下来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以发表文章为评价依据的学术评价制度没有变。很多高校用“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来评价教师的学术成果。只重视发表文章的数量而不深入探究研究成果的专业程度。只要这个制度不改革,学术垃圾、学术腐败就会一直存在,与之相关的丑恶现象也不会消失。

好在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新一届政府也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把更多维度的成果纳入评价和考核体系,尤其是反腐以来,如果谁再肆无忌惮利用手里资源进行权力寻租,会担受很大风险。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

—END—

子鱼说:这个文章我很有感触,我上大学的时候,学院里有一位老师,非常有才,担负了我们系一半的专业课,他也是快五十了,只是个讲师。而那些三十多的,整天在外面开公司的,动不动就是副教授,教授。我在这个老师身上,学到了不少本事。他只是因为性格问题,不喜钻营。那些顶着光环却没本事的教授的课,我都逃掉了,只有这个讲师的,我不逃课。我终生都感念他。如果我们的孩子上了大学,不要一味地追逐那些有光环的脑袋,很多没光环的也能学到真东西。用赵本山的话说,看疗效。毕竟这个时代,不是光靠光环就能生存,还得有真本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tougao.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GMT+8, 2024-4-20 12:53 , Processed in 0.11807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