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期刊到底“核心”在哪?
2016年06月29日 15:45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朱四倍
各抒己见
连日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郑磊的朋友圈不平静。6月15日,郑磊在朋友圈发文吐槽,称自己和硕士生合写一篇关于开放数据的论文在发表前夕被期刊通知硕士生不能联合署名,决定“只要不让学生署名,我就只能撤稿了”。短短一天时间,该文章获得341个点赞,并引发热议。
为了给学生争取署名权而不惜从某核心期刊撤稿,郑磊的这一举动引来一片“怒赞”。所谓怒赞显然是对郑磊的褒扬,但实际上是简单的怒赞遮蔽了核心期刊严重“生病”的尴尬。在当下的期刊遴选机制中,种种非论文因素影响了核心期刊的评价,用扭曲、异化来形容之并不过分。在笔者看来,理性审视核心期刊“以级别取人”的病因远远比“怒赞”重要。
“怒赞”是对郑磊作为导师底线的肯定,但在唯核心期刊马首是瞻的功利氛围中,能奢望再出现“郑磊”吗?当核心期刊的刊物评价功能被偷偷转换为学术评价功能时,恐怕有更多的老师“弃械投降”而非抗争。因为学者的话语权在“核心期刊”面前一文不值。事实上,这是最大的陷阱。
作为概念,核心期刊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提出的——按照载文密度,将专业期刊划分为对该专业最有贡献的核心区域和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几个相继区域,将密度最大的核心区域的期刊称为“核心期刊”。这种评价刊物的做法被我国采用后,成了引导教师制造“知识垃圾”的“指南”——走关系、托门路发表论文、一稿多投。一些编辑则凌驾于作者之上,制定了各种“奇葩”规定。硕士生不能联合署名便是其中之一。可以说,这些规定的奇葩程度,折射了核心期刊的强势程度。期刊作者在遵循规定的同时,忘了这些“核心期刊”的“核心”到底体现在哪里呢?难道在于论文作者“出身”吗?
尽管“核心与非核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过分夸大核心期刊的作用,不恰当地使用核心期刊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但这种常识在非理性和投机心态的裹胁下早已无处藏身。以中文核心期刊为例,是指导图书馆订阅而编制的期刊目录,但结果呢?表面上只是对期刊的分级和排序,背后捆绑了学术链条上几乎所有人的名誉和利益:学者、期刊、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评价机构。从行政部门到科研院所、教师乃至学生把之当作了评价学术水平高低的杠杆。
退一步说,所谓核心期刊的本意,应是服务于学术研究的,但相反现在成了凌驾于学者之上的支配力量,因此,审视“怒赞”的同时,不要忘记了是谁制造了学者的怒气和不满。《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指出:当今的学术评价体制被期刊分级制度所主导,制约了学术创新。期刊评价机制本应该促进期刊的良性发展,同时促使学者深入研究写出精品。但是,该制度主导了学术评价以后,使得高校、科研机构过于追求量化,不仅以论文发表数量竞相排名,还与职称的评定、科研经费的申请等挂钩。除了值得炫耀的排名外,没有证据显示这些论文对学术有多大的贡献。
“不看文章只看出身”扭曲了学术评价,而当核心期刊仅仅为了去获得“核心”采取功利的做法来提高想象中的“影响力”时,“怒赞”之后带给学者和学子的是更多的苦涩和无奈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