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tougao.com中国最大的知识投稿分享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投稿
SCI\SSCI\CSSCI\北核\EI,核心期刊快发!QQ 1954874365,电话、微信:18259161125 近期有优惠!法律顾问:肖律师
查看: 8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逼人道歉的不良风气应当禁止

[复制链接]

8645

主题

8731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3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13:1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活熊取胆逼顶级智库道歉:乱扣帽子不体面

刘文昭  
昭昭在目
2351
导语
最近,直属于国务院的国家顶级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简称国研中心)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麻烦。它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养熊业不规范,产能过剩,建议2035年之前淘汰养熊业。没想到,这份普通的行业报告惹恼了一家中药协会。这家协会认为报告与国家发展中医药的政策相悖,对国家社会和中医药行业造成了恶劣影响,要求国研中心公开道歉。国研中心则声称报告中立客观,一时间,双方你来我往十分热闹。
要点速读
1养熊业的存在对中医药走出国门,有不利影响。 2淘汰养熊业,不会把市场让给外国人,相反,人们可能吃到更便宜的药物。
淘汰养熊业和活熊取胆,不是否定中医药,何来恶劣影响?

和国研中心公开叫板的,是中国中药协会药用动物保护与利用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在致国研中心的函中,专委会认为这份名为《我国活熊取胆的现状与养熊业战略转型的建议》报告,“以偏概全,否定养熊产业……这不仅是对我国已使用上千年、现有百余种含熊胆的中成药的否定,也是对整个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否定。”
专委会的帽子很大,这份报告真的戴不起。在中国,养熊主要是为了活熊取胆,而熊胆不过是成千上万的中草药的一种,且在中医中的地位并不高。直到唐代,它才入药,有中医指出,在中医的《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四大中医经典中,没有一个药方提到了熊胆,因此“可用可不用”;入药后,由于野外捕获黑熊并非易事,因此直到80年代,熊胆都未在我国传统中药中被广泛使用。
熊场工作人员收集熊胆汁
熊场工作人员收集熊胆汁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熊胆的主要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四大功效,不过不少中医并不看重它的这些功效。中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导师、中国药膳研究会常务理事刘正才教授曾表示:“我行医40多年从未使用过熊胆。中草药完全可以替代熊胆清热、解毒、消炎等功效,并且草药更便宜,效果也更好。”
熊胆治疗胆结石的功效为现代医学所证明,这是因为熊胆汁中含有熊去氧胆酸,但这种物质早在1954年就已经被人工合成,合成的熊去氧胆酸完全可以替代熊胆,且比熊胆更有优势。原因很简单,熊胆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也含有熊经肝脏代谢排出的废物,其中可能含有有害物质。相比之下,合成品不止杂质少,有效成分含量确定,而且也更便宜。放弃活熊取胆,对中医和患者的影响可谓微乎其微。
实际上,活熊取胆对中医的“恶劣”影响,倒是显而易见。活熊取胆的残忍世所共知,目前除了朝鲜,中国是唯一个允许活熊取胆的国家,熊胆又入中药,自然有损中药的形象。此外,由于各国法律严禁熊胆产品进口,不使用熊胆代替品,熊胆类中成药也无法走出国门。相反,日本的汉方药熊胆救心丸,由于早已使用 了人工替代品,可以在世界各地畅销无阻,且销量巨大。
做好转型的准备,对养熊业来说未必是坏事

这份报告提出的转型建议,并非第一次被提出。在今年3月,首届亚洲黑熊论坛上,动物保护组织它基金发布了《中国公众对活熊取胆及熊胆消费态度研究报告》。调查结果显示,97.4%的公众认为活熊取胆很残忍,83.9%的公众希望取缔活熊取胆业,仅有2.4%的公众认为熊胆制品不能被替代。
在受访者中,熊胆制品的忠实消费者仅占一成,超过七成受访者从未购买过相关产品,上述无消费行为人群中,90.2%表示未来也不会购买或使用熊胆制品。有专家认为,这表明养熊业已经是一个夕阳产业,消费需求在持续减少。国家发改委中国投资协会文化中心主任郭紫仪表示,养熊企业要适可而止,及时止损,勇敢迈出转型的第一步。
3月29日,它基金秘书长张小海在首届亚洲黑熊论坛上呼吁社会各界携手探索终止活熊取胆业的多赢解决方案
3月29日,它基金秘书长张小海在首届亚洲黑熊论坛上呼吁社会各界携手探索终止活熊取胆业的多赢解决方案
虽然新修订的动物保护法规定,“人工繁育技术成熟稳定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经科学论证,可凭专用标识出售和利用”,但谁都知道野生动物入药争议巨大,这并非野生动物保护的结局。国研中心的报告认为要逐步淘汰养熊业,也不是故意与新法作对,而是看到了世界的趋势——随着动物福利意识的普及,世界上允许活熊取胆的国家越来越少,随着中国的动物保护法日渐完善,养熊业势必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
实际上,熊胆采购商已经开始转型了。2014年,中国最大的熊胆采购商、上海凯宝公司表示正在进行人工熊胆研究,2015年8月,它宣布在“体外培育熊胆粉”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已获得化学等值、生物等效天然熊胆粉的生物转化熊胆粉,正在筹建一套能稳定运行并适合放大生产的生物反应器,以实现体外培育熊胆粉的批量生产,并完成中药三类新药的临床前研究。
现在不考虑转型,难道要等熊胆采购商开始使用人工熊胆粉才开始转型吗?
淘汰养熊业,也不会把这部分市场拱手让给外国人

除了扣大帽子,在致国研中心的函中,专委会把淘汰养熊业的建议描绘成西方药厂占领中国市场的阴谋。“目前我国进口的化学合成“熊去氧胆酸胶囊”(所谓人工熊胆)只有两种,分别为德国福克公司和意大利贝斯迪大药厂生产的专利药。我国同类企业实力薄弱,仅占中国化学合成“熊去氧胆酸”市场份额的2%,其余98%被德国福克公司等占领。中国的患者,每年将要多花几十亿美元向外资药厂购买熊胆替代产品!”
这种阴谋论也不靠谱。国研中心的研究给了熊胆代替产品研发充足的时间(2020年-2035年)。何况,我国熊胆代替产品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早在1983年,当时的卫生部就批准沈阳药科大学、辽宁省医药工业研究院承担人工熊胆研究项目,不到7年时间,课题组合成了化学组成、理化性质、稳定性和天然熊胆相差无几的人工熊胆。
上世纪90年代初,科研人员就完成了临床试验方案设计,却总是被要求补充临床试验,未能获得药品生产批件。时至今日,人工熊胆仍然没有拿到上市批文。因此,常有动物保护组织质疑,人工熊胆立项30年未被批准上市,有行业利益从中作祟。
熊去氧胆酸的专利已过保护期,国内无须付专利费就可以仿制
熊去氧胆酸的专利已过保护期,国内无须付专利费就可以仿制
即使我国的代替产品研发进展慢些,也不用担心熊去氧胆酸市场被外国药企占据。据业内人士介绍,不少国外医药公司的熊去氧胆酸专利已经到期,国内医药公司无需付专利费即可仿制,价格也比国外的便宜很多。
实际上,国产熊去氧胆酸的市场占有率确实不高,但原因不是实力薄弱,而是价格低。这是因为熊去氧胆酸制剂已被列入基本用药目录,价格由国家确定,而中国医院一直有“以药养医”的传统。价格低的药物即便中标了,医院也不会采购。而含熊胆粉的中药产品和进口制剂产品,却不受限价约束,可以有较高的定价,自然更受到医院青睐。
结果,国产熊去氧胆酸及其制剂行业面临的是一个价格上不去、量也上不来的尴尬境地。在制剂短期内无法突破瓶颈的情况下,熊去氧胆酸原料药企业选择了出口市场。2011年,全国熊去氧胆酸的产量是50吨,国内消费仅15吨左右,其余全部出口到国外。
含熊胆的中药产品口口声声说自己为患者着想,反对西方药企控制市场。讽刺的是,正是它们和西方药企的“合谋”,让国产熊胆代替产品处境艰难,患者享受不到更便宜的药物。
用“扣帽子”的方式逼科研机构道歉,不体面

近年来,用扣帽子、抓辫子的方式逼人道歉好像越来越流行;认为贾玲侮辱了花木兰,“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就能以“贾玲严重伤害了国人尤其是木兰家乡人民的感情”为由,要求贾玲道歉;看陈凯歌拍的《道士下山》不爽,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也能发文,要求陈凯歌向道教界、向社会道歉。
贾玲恶搞花木兰被要求道歉
贾玲恶搞花木兰被要求道歉
现在,这股求道歉的风气好像吹到了科研机构。中国的科研机构诚信水平不高,捏造数据、弄虚作假时有发生,被质疑很正常。不过,中药协专委会认为报告以偏概全,却没有用不同的研究和数据打脸,而是选择了用否定中医药,违背野生动物保护法,西方药企的阴谋这三顶大帽子,企图逼国研中心道歉。
目前,这份报告已被国研中心撤下,在随后发布的《关于养熊取胆转型研究的声明》,国研中心虽然表示调研是中立和客观的,结论是建设性的,但也强调报告不代表官方立场,有些撇清关系的意味。看来,国家顶级智库国研中心的骨头比文艺界人士的硬一些,但对大帽子,仍是有所忌惮。
不尊重民族感情,损害传统文化,为国外企业服务这类大帽子一旦扣上,当事者常常不得不服软,甚至公开道歉,但在内心深处有多少人会服气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tougao.com 核心期刊投稿网  

GMT+8, 2024-11-30 01:49 , Processed in 0.109637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